传文达艺

【巴山文韵】儿童文学的奇幻世界——访作家彭万洲

2025-07-10 15:03:56

【巴山文韵】儿童文学的奇幻世界——访作家彭万洲

聆听巴山文韵 传承创作精神——“巴山文韵” 纪录片栏目启航

在时光的画卷中,文字是最灵动的画笔,书写着跨越山海的文化乡愁;在岁月的长河里,作家是最虔诚的摆渡人,载着我们探寻文学的源远流长。大巴山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孕育了无数杰出的作家诗人,他们笔耕不辍,用文字诉说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园的眷恋。

为挖掘传承巴山作家的创作精神,通过影像传递文学的温度与力量,达州市文艺创作中心与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深化校地合作,联合拍摄制作《巴山文韵》系列纪录片,聚焦巴山作家群,带您深入了解他们的创作历程、文学理念、创作技巧以及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影像为舟,带您驶向巴山作家的创作世界,聆听那些被时光珍藏的文学故事。

让我们在这些生动的镜头与质朴的文字间,寻回对文学的热爱,重拾对生活的诗意感知,共同守护巴山渠水璀璨的文学文化遗产,见证文学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敬请关注《达州创作》公众号 “巴山文韵” 纪录片栏目,一段精彩的文学视听盛宴,由此拉开帷幕…

儿童文学的奇幻世界

——访作家彭万洲


一篇未被署名的散文,在漫长岁月里被童声诵读。一位老先生带着他的星星萤火从这里出发,铺就孩子们最初的文学银河。

“我是小朋友的大朋友”

2025年4月17日,86岁的彭万洲走进通川一小的校园,为一年级十班的小朋友进行童谣创作交流分享。当彭万洲再次踏上讲台,孩子们的眼睛里映着与四十年前相同的星光。

在万源山村执教的24年,他曾是老师、校长、炊事员,更是孩子们口中“会摸鱼的大朋友”。背着弟妹上课的女孩、用狗尾巴草串起的小鱼、操场上咩咩叫着的山羊,这些被岁月浸润的记忆,最终都化作了笔尖流淌的温柔。

彭万洲:“我当老师是在乡下,我上课的地方是两条小溪夹着一个半岛。上体育课的时候,我会带小朋友去河沟里洗澡、摸鱼。那些小朋友可会摸鱼了,在石头缝里摸到鱼,就用狗尾巴草穿起来含在嘴里,又接着去摸,摸到了就送给我,说彭老师尝鲜,送给你吃,炸着吃,多好吃啊”

在万源山区的24年,彭万洲把教室搬到了溪水边、操场上,“知识不该被贫穷捆住手脚”。

夏夜是那样的美

1983年,一个寂静的夏夜,彭老和友人在花园里散步,花园里昙花绽放,萤火虫点缀着星空,疏星淡月,池中睡莲给了他写作的灵感。

彭万洲:“因为那天晚上我没睡觉,我陪陈伯吹老人在花园里散步,就看昙花啊,看到了睡莲,所以,那天晚上我都没怎么睡觉,就写了那篇童话。第二天拿给陈老看,他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他一看就说,好啊,你这么快就写出来了哇?我是和陈老一同散步后才写的这篇《夏夜多美》。” 

“书上没爷爷的名字”

“那个被萤火虫照亮的夜晚,当睡莲与蚂蚁在他笔下相遇,他不会想到,这个关于互帮互助的科学童话,会在二十三年后成为孩子们的启蒙课。

当孙子捧着课本念出“夏夜多美呀”,彭万洲第一次知道他写的作品出现在了小学课本上。" 

彭万洲:“那是2006年,我的孙子刚读一年级。5月份的一天中午,我在午睡,他吃了午饭后,在客厅读《夏夜多美》。我一下惊醒了,我说好像是我写的,他说不是爷爷写的,书上没爷爷的名字。”

说到这里,彭万洲翻身起床,在书柜里找,最终找到了《夏夜多美》的手稿,孙子依旧半信半疑。

彭万洲:“我说好。我就把那个复印件给人教社徐怡老师寄去了。徐怡老师一个星期就给我打电话说,彭老师,对不起。我们不知道那篇文章是您写的。我们很快会再版,再版的时候就把您名字添上去,现在先把稿费给您寄来,还把样书给您寄来。所以说选入小学语文教材,我根本不知道。如果孙子不读那篇,我还是不知道,因为他们也不知道那篇没有名字,也找不到我。”

“多读书,读好书”

在创作分享的最后,彭万州为孩子们的童谣作品集写下了一句话“多读书,读好书”。

彭万洲:“我还是要提倡多读书,读好书,我到每所学校去讲课,都给孩子们说,多读书,读整本书,不光是读四大名著,还要读你自己喜欢的书。我还提倡你们多读科学书,因为我是科普作家。”

彭万洲用一支笔,在教育与文学的交界处,画出了一个让童心永远可以栖息的夏夜。


确定取消关注
  • 取消
  • 确定
张思思 小编
2025-07-10 15:03:56
关注

0

推荐
评论
暂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取消 写评论 发送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