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文达艺

张学阶:天道酬勤 力耕不欺——回眸我的新闻之路

2025-06-14 10:58:11

天道酬勤 力耕不欺——回眸我的新闻之路

张学阶


时间如流水,光阴似飞箭。我在达州日报(原通川日报),度过了36多个春秋,好似一转瞬之间。在退休离岗之际,回望走过的新闻之路,虽没有多大的业绩,静静地品味着艰辛劳动所得的收成,心中升腾起丝丝快乐,对新闻职业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愫萦绕心头。

从事新闻工作36年来,当记者、做编辑,采写了数千余篇稿件,编辑了数十万字的稿件,及时的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采编的新闻和撰写的论文66件获四川省新闻奖和中国地市报新闻奖等奖项一、二、三等奖,其中7件作品获一等奖。1990年1月获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四川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1993年底晋升为主任编辑。


紧扣时代写时文


我步入新闻队伍,时逢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为改革开放鼓与呼,紧扣时代脉搏,谱写伟大时代华彩乐章。主要作品概述如下:


[1]新闻类

《放映科教电影 传授农业技术/达县地区去年放映科教电影片一万五千多场》(刊于1982年 2月 22日人民日报三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农村经济改革中,原达县地区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农民走上致富之路的新经验。

《南江小河畜牧职高毕业生/联办服务经济实体做致富向导》(刊于1989年1月31日中国教育报二版)和中国青年报刊发的《适应农村致富需要 培养一专多能人才/广纳职中毕业生走红乡村》(刊于1990年8月20日中国青年报二版),反映了农村中等教育改革,培养农村需要的新型人才,为农村经济改革注入了活力。

《两岸同胞爱拥“希望工程”》(刊于1992年9月24日通川日报一版头条),中国、四川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宣汉县政府、社会各界捐助20多万、台湾同胞叶国一先生捐赠10万元,在宣汉县花池乡建起四川省第一所希望小学。海外爱心基金会主任、台湾同胞凌峰先生,谱写了海峡两岸同胞“齐心兴教育,振兴我中华”历史新篇。

《办好一个专业兴旺一项产业/毛坝职中推动云蒙山畜牧业高速发展》(刊于1991年5月14日四川经济报二版)报道了职业技术教育,面向市场,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适用人才,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开江县以项目开发促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农科教同心唱好兴农曲》(刊于1993年5月7日教育导报一版头条)报道了农村教育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促进了农村经济长足发展。这篇报道引起了行署分管教育的领导的重视,召开现场会将该县科教兴农的经验向全区农村推广。

《实行目标责任 保证资金到位/达川地区全力挤进广厦工程(刊于1995年8月21日四川日报一版)》《不拘一格学“唤马”“唤马经验”绽新花/渠县大力推进广厦工程》(刊于1995年11月3日四川日报三版头条),报道了巴渠大地修建广厦千万间,山村教师俱欢颜的喜人景象,展示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新风尚。

《万源市“在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导》(刊于1996年11月19日通川日报一版头条)报道的是我区在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中,开发农村智力,组织脱贫攻坚,脱颖而出的一个好典型。

《有令不行 有禁不止 顶风违纪/我市6校长违规收费被免职》(刊于2006年3月3日达州日报),抓住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报道,使群众对彻底根治教育乱收费充满信心。

《渠县汉阙历史瑰宝却无史籍记载》(刊于2008年9月6日达州晚报)报道的是达州市政协委员,呼吁加强对国家重点文物的保护和抢救工作,尽快收集、编撰、出版“渠县汉阙”专著,填补历史空白。

《市政协坚持集体学习制度》(刊于2008年9月16日达州日报一版头条)报道了达州市政协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履职能力,不断推进人民政协事业新发展的新风貌。


[2]通讯类


报告文学《魄力》(刊于1983年2月26日通川日报)写的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大竹县二轻工业局下属的一个集体企业的职工徐开基,被时代改革大潮推向县局领导岗位,将县局改制为公司,翻开了集体企业大发展新的一页,展示了改革的光明前景。

报告文学《一颗为四化燃烧的心》(刊于1985年10月12日通川日报)记述了达县教育学院副院长黄北海热爱教育事业,扎根大巴山,站在三尺讲台默默作奉献,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付出的深情和厚爱。

人物的通讯《农民之子——王茂纪事》(刊于1996年10期《四川监察》杂志)以纪实的笔法展示了渠县革命老区——贵福区委书记、农民的后代王茂,“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一颗爱民之心在老区的红土地上熠熠闪光的时代风采。

风貌通讯《大山中的学校变了模样》(刊于1998年5月22日通川日报)报道了地处国家级贫困县的宣汉县普光乡正确处理“普九”与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普九”走在贫困山区前列,展示了重教兴学的时代风貌。

事件通讯《危难中彰显师德风范》(刊于2004年10月14日达州日报)再现了达州人民教师面对百年罕见的洪灾,不畏艰险,洒向学生和群众都是“爱”的高尚师德。

人物通讯《青枝绿叶铺富路》(刊于2005年4月29日达州日报一版头条)报道的是渠县青年农民、全国劳模王春霖,创建了“渠县川东苗农”苗圃,带领众乡亲共同致富,成为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典范。

新闻述评《新农村建设的创新之举》(刊于2006年12月26日达州日报一版头条),报道了达州市委以创新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以“班子队伍带村,人才科技兴村,民主法治管村”为内容的“三村建设”,开拓出了一条欠发达农业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

调查报告《让留守儿童幸福留守》(刊于2006年12 月 5日达州日报),对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亲情教育缺位,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的成因及危害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对建立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事件通讯《危难见真情 大灾有大爱》(刊于2008年8月14日达州日报)报道了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后,达州人民火速动员起来,支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彰显了大爱无疆的民族精神。

工作通讯《市政协委员:破解返乡农民工就业之困》(刊于2009年7月9日达州日报)反映了达州市政协委员履职关注民生,积极发挥政协优势,向党和政府提出解决农民工就业的意见和建议,保民生、保稳定、促和谐。

工作通讯《“四区”建设催化农业蝶变——达州市政协常委会视察农业“四区”建设侧记》(刊于2011年4月22日达州日报)报道了全市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以“四区”建设(即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园区、现代畜牧业养殖小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壮丽图景。

新闻调查《达县村卫生站建设与现状的调查》(刊于2011年6月17日达州日报)以“探寻事实真相”的操作理念,从关键人或关键信息着手,了解了农村卫生站建设取得的实效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民对建设好村卫生站的渴求和企盼;根据国家的现行政策结合在达县调查村卫生站中所见所闻,为进一步建设好我市农村卫生站,着力改善农民就医条件,向党和政府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记者是新闻的记录者,是社会的守望者,是历史的书写者。记者写新闻不只是要报道生活中琐碎的东西,而是要以小见大引出重大主题,更应该报道的是社会热点、焦点、难点、亮点,报道政府和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报道能够推动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的重大主题。


涉入深水捉“活鱼”


记者这个职业,是一个需要付出的职业,每一篇新闻不但都要凝聚着心血和汗水,每一篇新闻的背后也都隐藏着很多的艰辛。

我参加地区教育局在邻水县召开的办学经验交流会,与会人员到省属重点中学——大竹中学取经,时任学校的校长、省劳模唐韩君说,近年来一些学校招生拿钱买分数,使一些成绩优秀、家庭贫困的学生辍学了。我们学校坚决抵制这种作法,有钱无钱,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开展助学活动,让优秀的贫困学生,能上学、能安心读书,学校向全国的著名的高等院校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听了这一翻话,我脑子中闪现一个新闻“亮点”,“这是一个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好典型!”当天晚上,参会人员都去看文艺演出了,我在学校随机采访学生、老师,都说校长说的话是真的,又找了几个成绩优秀、家庭贫困学生进行了面谈,他们都说受到了学校的关爱,解决了学习中经济困难的后顾之忧。第二天回到报社,写出稿子《坚持“三个面向”抵制铜臭污染/大竹中学不乱收学生一分钱》和新闻评论《切实纠正向中小学生乱收费的不正之风》(见1995年12月28日通川日报)及时刊发,切中时弊,获四川新闻奖一等奖。

去采访地委、行署组织的首届“一校一师”乡村教师夏令营活动,主办单位给采访的记者准备了材料。我把这些材料作为参考,跟随夏令营进行体验式采访,与老师们交流思想,走进了乡村教师的内心世界,体味到了他们扎根山区教书育人的苦与乐。写的开营消息,《(引题)常年乐居穷乡僻壤育苗浇花终身许教勤耕苦耘桃红李艳/(主题)山村教师,劳苦功高!》(刊于1994年8月17日通川日报),标题亮眼有特色,获得四川新闻奖好标题奖。写的通讯《园丁出山作贵客》(刊于1994年9月1日通川日报)现场感强,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三等奖。

在宣汉县采访的路途中,听到柏树乡大桥村发生的“普九”故事,就改变采访计划到这个村去采访。这所村小学地处两县四乡的结合部,坐落在山脚下,被群众戏称为柏树乡的“外蒙古”,其办学条件艰苦可想而知。村里群众讲了许多新任村小校长王宗伦与村主任赵建明在建校中发生的故事,赵建明不顾家人的反对,把自己承包的砖窑里的13万匹砖瓦交给学校;走村串户动员村民兴学,摸黑回家掉进水田里,回到家老伴数落,他只是憨憨傻笑。王宗伦把家中省吃俭用的5000元现金垫付了建校款后,又把妻子开餐馆赚的辛苦钱“偷”了4000元给学校老师发工资过年。通讯写作运用故事化手法,读起来新鲜、生动、感人。从当时四川新闻奖评选来看,这篇通讯《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见2000年6月20达州日报)在题材上是没有什么优势的,以往连年评奖已有同类不少的“普九”新闻获奖,因为通讯写作有所创新还是获奖了。

新闻要吸引人,要有特色,必须贴近群众,在“活”上用劲。身入群众,放眼基层,从广大群众的身边事、身边人出发,从群众的日常工作生活等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事实出发来策划组织报道,就能写出形象生动的文章。


乐为“他人做嫁衣”


编辑工作的特点是编辑人员“把自己的心血藏在别人的成绩里”。著名作家蒋子龙先生说过,编辑工作的性质“如同水泥柱里的钢筋,光使劲,不露面”。我热爱这种既能体现个人价值,又无需张扬、露面和专“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

我编发的640 多字的新闻《蔡老师退休200多农民敲锣打鼓送行》(刊于1986年 10月25日《通川日报》),原稿是通讯体裁,题目为《尊师新风吹山村》,1300多字。我看过原稿后,被中间一段叙述和描写200多农民燃放鞭炮、敲锣打鼓送蔡家兴老师退休回家的情景感染,就把新闻角度选取在“蔡老师退休,200多农民敲锣打鼓送行”上。修改后的新闻时抓住蔡老师即将离去的那一刹那,农民深情欢送的热烈场景,将通讯改成新闻特写,重新制作了标题。消息刊登后,报社同仁知悉这条消息产生的过程后说:消息角度改得好,“新闻眼‘抓住了’新闻。”这篇新闻获四川省新闻奖一等奖。作者当时是一名教师,因这篇稿子长了名气,被调到县政府一部门从事文秘宣传工作。

大竹县组织迎新春幼儿画展比赛,一些虚荣心强的家长替孩子捉笔送画参展,组织单位发现后,把这些孩子的“帮忙画”拒之参赛评奖大门之外。稿子中所含的主要新闻事实是有普遍教育意义的,但稿子写领导对这次评奖如何重视,对弄虚作假的家长的批评和说教太多,写成了工作报道,读起来使人生厌和反感,这样编发出去难有好的宣传效果。我在修改时将“工作报道视角”(或者说“领导视角”)变成为“大众视角”(或者说“百姓视角”),从群众的关注点切入,取舍新闻素材,开掘新闻亮点,尽力将严肃的话题写出人情味来,引起受众阅读兴趣。修改后见报的新闻《大竹县幼儿画展评奖严肃“帮忙画”拒之门外》(刊于1989年1月9日《通川日报》)揭示出新闻主题:“一次全县幼儿画展比赛评奖事小,但评奖风气正与否,却关系到做父母的怎样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大事,父母决不能因小而失大。”一位家长读了新闻来信说: “报道话儿平和,语重心长,受益多多,这次评奖评醒了我,以后再不能教小孩弄虚作假了。父母的要当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获得了如此之大的社会反响,感到“这就是做编辑的最大欣慰”。这篇新闻同时获四川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

通讯《(引题)四川大学女生钟颖创造奇迹/(主题)割肝救母孝心撼人惊天地家乡父老倾注关爱大募捐》的标题(刊于2006年4月25日《达州日报》),原稿近3000字,标题平淡,本应是一篇现场感很强的新闻,“新闻现场”却被淹没了,我对原稿进行了再“创作”,把新闻视觉重点放在了“现场”,凸显出“家乡父老乡亲爱心如潮”的感人场景,字数压到1300多字,重新制作了标题。稿子刊发时配上现场募捐的照片,在三版显要位置刊发,版面语言强势,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从新闻的角度来看,尽管钟颖“割肝救母”的事迹在全国大小报纸都报道过了,稿件在编排过程中经过精心处理,亮出了“家乡父老关爱钟颖的募捐善举”新闻的本色。这篇通讯仍获得了中国地市报报新闻奖三等奖。

范敬宜说:“编辑也要善于做沙里淘金的工作,不能记者写多少就用多少。要取其精华,但又不是简单的“砍”,而是要做认真细致的改编工作,这里既有业务思想问题,又有工作方法问题,很值得认真探讨。” “为他人做好嫁衣”,这也是对编辑的眼光、工作态度,以及知识根底的一种检验。


理论探索勤总结


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并带着新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在思考中更新自我,对新闻创新和典型报道写作有一定的业务积累和理论探索。研究探索新闻写作方法的论文《试论新闻报道的创新突破》发表在2007年第5期《地市党报研究》,(获中国地市报新闻论文一等奖);总结新闻实践写出的论文《抓住“新闻眼”创新出精品》发表在2007年3月6日《中国新闻出版报》;研究典型报道的论文《新时期典型报道要把握的几个关键》刊于2006年第4期《中国地市报人》杂志,(获中国报协党报分会新闻论文二等奖)。《新形势下媒体典型宣传的经验与启示》刊于2009年第4期《中国地市报人》、《实现典型宣传报道效果最大化》刊于2009年第1期《城市党报研究》。发表在《新闻工作通讯》(内刊)的《党报编辑应具备的能力之我见》(2006年获中国地市报新闻论文一等奖、《增强党性观念把握正确舆论导向》(1998年获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新闻论文奖二等奖,还有10多篇论文分别获得四川新闻奖和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三等奖。

我的“业绩”很平凡。但在新闻生涯中有一点体会:记者、编辑,都应当时刻牢记肩负的使命和社会责任。所谓使命,我认为就是对党忠诚、对人民挚爱,对正义呼唤、对理想不懈的追求。所谓责任就是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守,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德。我国新闻界前辈李大钊的一句名言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对新闻工作者所担负的使命和责任最好的诠释。今天来说,就是要以“铁肩”扛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义”,以“妙手”写就人民大众创造历史的光辉篇章![ 刊于2011年3期《新闻工作通讯》]

岭与大巴山一系列的川陕道路。

 

————

【作者简介】

张学阶,笔名马沙,大学毕业供职于达州日报社做记者、编辑直至退休。在职曾任主任编辑、连续三年获四川新闻奖一等奖,获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四川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曾任达州市政协一届、二届常委,学习文史委副主任()。(爱好诗歌写作,)专注新闻采访,偶有诗作见诸于报刊。如平昌报、成都日报、四川日报、四川文艺、花溪杂志(贵阳)、达州日报、达州晚报、大巴山诗刊等。老叟病中读诗写诗与病魔抗争,诗曰:“云卷云舒悠然兮,风折绿柳绻我思,不求拙作能留世,只图炼脑不呆痴。”

————


确定取消关注
  • 取消
  • 确定
九月 小编
2025-06-14 10:58:11
关注

0

推荐
评论
暂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取消 写评论 发送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