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文达艺

何军林:阅读产生震动 ——读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有感

2025-05-20 09:46:57

阅读产生震动
——读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有感

何军林


自己到底读过鲁迅先生多少作品,已经无法统计。记得小时候在语文课上,从《一件小事》开始读鲁迅的文章,而后就是《故乡》、《药》、《孔乙己》、《狂人日记》、《阿Q正传》什么的,还有他的很多散文、杂文。


那时候读鲁迅的文章,应该属于“被动”阅读,是课程安排的需要,总是读得似懂非懂。印象中,老师在讲解课文时,显得很是激昂,但苦于作为学生的我们心智和思想都不成熟,很难理解鲁迅文章的精髓,气得老师常常摇头,对我们“怒其不争”。虽然那阵子对鲁迅文章的深刻思想和寓意无法参透,但我们却能想象出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样子。


离开校园后,针对鲁迅文章的阅读,便成了一种主动和自觉,成了自己内心、灵魂和精神诉求的需要。那时的阅读,可以说是如饥似渴,但凡能找到的鲁迅文章,都会悉心捧读。仅鲁迅的小说集《呐喊》,笔者就读过多种版本,其中的十四篇小说读得滚瓜烂熟。我不知道自己是不真的读懂了鲁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每次阅读自己内心都会产生震动感。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不再捧读鲁迅了,他的书被搁置在书橱里,默默地看着我整天奔波忙碌。从某种角度讲,不只是笔者将鲁迅束之高阁,而是我们这个时代将鲁迅放进了书橱。“鲁迅已经死了”、“鲁迅已经过时了”、“鲁迅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听着这些言论,自己内心受到强烈刺激,并在庸碌中被惊醒,很想站出来呐喊一声:我们到底怎么啦!


于是,自己决定重读鲁迅,并找到新版的《呐喊》(陕西出版社出版,2009年5月第1版,2013年7月第5次印刷),黑皮封面,显得深沉凝重。本书除了收录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呐喊》,还收录了他的两部重要小说集《彷徨》与《故事新编》,以及部分杂文。其中,无论是小说还是杂文,篇篇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一件小事》)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日记》


……


重温这些熟悉的文字,笔者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内心又开始激荡起来。原来自己的情感和灵魂并没有死,只是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睡着了。要知道,《呐喊》第一次结集面世,距今快一百年了。一百年的岁月磨砺,这些文字依然散发出咄咄逼人的光彩,依然能够让人激动,其强大的生命力可想而知。


是的,《狂人日记》中那些“疯言疯语”,还是那么震聋发聩,叫人心头发颤;《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还是那么令人唏噓,让人无语;《阿Q正传》中的阿Q,还是那么活灵活现,他自宽自解、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依然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子,并散发出彻头彻尾的悲哀;而《药》中,“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的场景,还是那么让人惊心动魄……


没人可以否认,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中国经历了近代的低谷之后重新振兴的时段里的民族思想的“脊梁”。他的小说集《呐喊》,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毫无疑问,在鲁迅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通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


在当下,物欲的膨胀正在消磨人们的道德和意志,正在污染人们的内心和精神,我们需要听到呐喊的声音,唤醒那些麻木、扭曲的灵魂,唤醒社会的良知和责任,一起走向阳光地带,走向“中国梦”。



作者简介:何军林,笔名:何君林, 四川省南部县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家协会理事。



确定取消关注
  • 取消
  • 确定
九月 小编
2025-05-20 09:46:57
关注

0

推荐
评论
暂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取消 写评论 发送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