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文达艺

李荣聪诗众家集评

2024-06-07 13:02:14


【当代诗人点将台】李荣聪 卷


李荣聪诗众家集评


作者简介

李荣聪,网名川东散人,1958年8月出生,四川省平昌县人。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达州市诗词协会副主席,巴山诗社社长兼《巴山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四川省诗词协会会员。其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当代诗词》《岷峨诗稿》等刊物,并多次获全国大赛奖,已出版《川东散人诗集》《川东散人绝句选》。


清明祭母

墓草青青节又来,杜鹃声里雨哀哀。

儿时懒散老尤甚,好想听娘骂一回。


【钟振振点评】后两句感情真挚动人,是从肺腑里流出来的。挨骂总是不爽的,哪怕是亲娘!可现在娘不在了,想听她骂也不能够了!想到她的骂,是为我好,督促我上进,那是爱呀,怎不教人潸然泪下?相信在座的朋友们都能一读就知道它的好!这是人人心中都有,人人笔下所无的好!末句纯用现代口语,放在近体绝句里,却又没有丝毫的违和感。绝句在唐代往往被歌手直接拿来作为流行乐曲的歌词唱,因此它的语言的审美倾向比其他诗体更接近于通俗。这也是用耳朵去“听”的文体和用眼睛去阅读的文体在审美倾向方面的一个重要区别。汉字的特点是单音节,一字一音,读音比较少;而同音字、同音词的数量巨大,耳朵很难一一分辨。因此,侧重于“听”的文体的最佳写作策略,是使用常见字、浅俗语,否则听众不能一听就懂,就会产生“接受障碍”,影响接受效果。


【杨逸明点评】墓草青青,鸟鸣哀哀,追怀母亲,没有罗列种种母亲关爱自己的情景和往事,竟然很想再被母亲“骂一回”!写诗须道他人所未道,出人意料外,又在情理中。读此诗,觉得加倍的悲伤:连被母亲再骂一回都不可再得,更何况是被母亲再关爱,那就更是奢望了。好诗往往使人眼前一亮,心间一颤,喉头一热。此诗兼而有之。


【濯缨点评】我点评诗词,尽量不选我认识的作者的,但荣聪先生却是熟人,诗太精彩。此诗亮点有二:其一是平常语成为警句:“好想听娘骂一回”,震撼人心。其二是场景设置,由大及小:雨天空濛,大景;墓草青青,小景;本人的特写亦隐在其中。杂以杜鹃之声,愈显哀婉低徊。


【高昌点评】作者不刻意拼凑什么好词好句,只用真诚挚切的声音打动人心。青青哀哀,两个叠字词用的很鲜亮。大巧每若拙,奇句反如常。结尾平常语,恰如催泪弹。


【何革简评】清明祭奠,古老的题材,老题材如何翻出新意,确是很考手段的。开场两句,场面描写,寓情于景,用一“哀”字烘托墓地氛围,奠定祭祀悲伤凝重的基调。此乃寻常手法,作诗者皆能为之。而转结却横空一笔,避开常见之从正面书写对亲人怀念的手法,忽发奇想,抓住一个常人所不愿接受的“挨骂”这样的事实,从自小因为“懒散”怕挨骂到而今“老尤甚”之后的希望再次被骂,从而把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不露痕迹的化入这看似荒唐的意念之中,愈见情思绵绵,回味无穷。所谓年龄越大,对父母的理解越多、思念越深,于此亦可窥其一斑。


【归樵点评】清明祭母,怀念母亲,未写哀情,而是写“儿时懒散”招娘骂,说自己“老尤甚”,目的是“好想”再“听娘骂一回”。诗贵真,即指真事、真情、真语。


【宋善岭点评】“好想听娘骂一回”,一句寻常话会让多少人泪目,这就是好诗的力量。


【陈自如点评】转句虽突兀,但承前启后既合情又合理。亮点在结句,个见:如将“好想听娘骂一回”改为“还想听娘骂一回”,则更合本诗意理。


【卢冷夫点评】好诗难得,一见如故。此首未陷古人窠臼,以新语出之,转结句尤其撼动人心,虽隔数年仍念念不忘。日前听庆霖老师说过,诗要少写一点。我理解,就是要去芜存精,用更高的标准约束自己,把握创作时机,于情感最浓烈处释放笔力。毕竟好诗如美梦,可遇不可求。


【王十二点评】首两句造景,“草青青”和“雨哀哀”极为贴切。后两句抒情,用一“懒”一“骂”作今昔对比,思母之情溢于言表。“好想听娘骂一回”情真语直,以常语写常情,易得共鸣,令人读之能不泪下。


【朱四明点评】诗以写景“墓草青青”巧妙点题和时间。第二句继续描写与深化,以“雨哀哀”似引典不露痕迹。“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后两句以自省所谓“懒散老尤甚”提出问题,引出“好想听娘骂一回”落笔。这里采用了“十四字格”句式。篇章以景托意,末句以反常思维“好想听娘骂一回”,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更具回味。其中不见雕琢的雕琢之功夫,值得借鉴学习。


【曾继全评】这是一首获奖作品,初看时就给我以震撼。我们今天又拿出来欣赏,就是要大家学习这首诗的几个成功之处:


一、立意。诗要以境界为高,意在笔先。立意就是你写这首诗的情感冲动。要说情感,世界上的情感没有超过母爱的,谁没有母亲呢,所以写母爱和思念母亲的题材的诗能够感动到所有人,这就是立意的广泛性。大家以后写诗的立意多在哲理、民族、世界观等方面着手,您的情感就会产生更广泛的共鸣。


二、手法。一首好诗,必须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光有真情实感还不够,表达不能浅白,要委婉,要有手法。我觉得此诗的手法应该是:衬托。转句,儿时懒散老尤甚,他不惜贬低自己,挥刀伤害自己,来引起母亲的注意,靠让母亲来骂自己来,来表达思念、想见母亲,大家想想这是多么深刻的想念啊!为了能够再见母亲,不单单说谎,自贬,还不怕骂,体现出对母亲的思念和爱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最厉害的是,这个技巧你不仔细想想都不能看出来,这就是技巧的最高境界,看不出技巧来,返璞归真了。


三、节奏。绝句的起承转合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起承和转合的节奏恰恰相反。“起承”是给转合作铺垫的,重点在于“转结”。转结要是高亢的,起承就要低沉;转结要是激烈的,起承就要缓慢。这就像摇滚乐,前奏都是缓慢低沉的,这样才能提现出副歌部分的情感爆发。这首诗就像一首歌唱母亲的摇滚乐,当尾句结束时,读者的情感恰好也到了高潮,诗虽然结束了,但这种对母亲思念的痛不欲生,震撼着每一位读者。这就是好诗的感染力,心同跳,泪共洒。说一句题外话,许多诗友都喜欢这首诗,都去模仿,什么“儿时顽劣今尤甚”等等。想模仿好诗,无可厚非,学诗都经历临摹阶段,但不是模仿人家好的句子。当然李老师的转句,是很精炼的,“甚”字把自己“越老越不听话”的样子,用一个字表达的淋漓尽致。真好。大家应模仿立意,手法,节奏,即使是模仿句子,也要看跟您的语境能不能融合在一起。起承句都通俗,松散,突然来一句,高度凝练的句子,很不搭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是抄的。所以牛肉虽好,要转换自己肌肉才行。

打工人家

新年刚过又离村,临别低头亲又亲。

待到明朝儿醒后,爹妈已是外乡人。


【钟振振荐评】诗可以怨,以情动人。惟“又”字重出,且非积极修辞,可避也。


【熊东遨荐评】悲情之作,读后有锥心之痛。


【丁欣荐评】通篇白描,情节中含细节,动人中怀。


【邹路荐评】满满不舍和无奈。


【滕伟明点评】这是从父母的角度来写打工者的甘苦的。“临别床头亲又亲“,已经很到位了,“待到明朝儿醒后,爹妈已是外乡人“,这才是揪心话。父母为了养活孩子,不得不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不是过来人,写不出这样的心酸语。


【宋彩霞点评】外出打工者最艰难的,是割别亲人、离开故乡时刻。作者捕捉了最为典型的几个细节来表现,句句催人泪下。让人窥见了农民工生活的艰辛,并从侧面反映了目前农村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待到明朝儿醒后,爹妈已是外乡人。”寻常口语,刻画离情,语言平淡感人。


【郭定乾点评】人生谁不想一家团聚,同享天伦之乐?出外打工是贫困乡村夫妇没奈何的选择。娇儿犹在梦乡,这对父母想到天明后已身在异乡,于是此时对孩子亲吻再三,不忍离去,舐犊之情跃然纸上。此诗朴实无华,几近俗白,然体物细致,写情入微,是以情胜,故不嫌语浅。能感人的作品毕竟不多,这也是此诗魅力所在。


【张金英点评】能以浅显之语道出辛酸之感,是为妙笔。此诗聚焦打工人家,仅以一对打工夫妇离乡之前对孩子的恋恋不舍这一镜头,凸显打工人家在现实社会中的无奈:新年刚过,还没来得及享受温暖的亲情,为了生活,又要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心中有多少不舍,又有多少话语,诗人均不着笔,而是用夫妇两对熟睡孩子“亲又亲”这重复的动作,将打工夫妇的复杂心理表现了出来。孩子尚小,却没法照顾他,这种辛酸,唯有自知。转结将镜头转换,主角亦由父母转换为孩子。当孩子醒来之时,父母已不在身边,早已在他乡了。这时孩子的心情又如何呢?全诗至此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给人想象空间,充分地表现了打工人家艰辛的生活,这在同类题材中亦是独出心裁的,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构思之巧。


【子希点评】这首打工人家是在给你讲一个故事,传统的春节一过又要外出打工去了,一个细节“临别低头脉脉亲”生动感人,三句四句一转一合,好像是爹妈在告诉儿子,儿子明晨你醒时候,我们就远远的离开你了,成了外乡的人了。此诗用白描的手法,无警语无警句要的是整体效果,此诗力透纸背,我边读边流泪,想必念给外出打工的年轻父母听,都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吧。


【何革简评】打工,是社会转型期一种新现象,农民工是这种新现象下产生一个新阶层。随着农民工的不断增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之类社会问题也就愈发显现。作者写过一组打工诗,此为其中一首,表现的正是在这种打工浪潮中的许多无奈与艰辛。


打工的人,大都离乡千里之外,除非家中发生特殊情况,一般都是年初出门,年底返回与家人作短暂团聚之后又匆匆出门,有的甚至几年都不回家。新年刚过又离村,是大多数前往南方谋生的农民工们年年都需要面对的辛酸场面。临别之际,最牵心的,除了年事渐高的父母,就是那些尚未成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孩子了。面对熟睡的孩子,即将远去的父母“低头亲又亲”,其中有多少不舍、多少肝肠寸断啊。选择在孩子熟睡时候离别,是怕听到孩子与父母分离时那撕心裂肺的哭喊。等到孩子睡醒之后,父母已远在天涯,孩子又重复着留守儿童的生活。此诗用细节刻画分别场景,不着一悲字,但悲情自现。作者着眼现实,反映时代变迁时期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若干年后,亦可当作史诗来读。

夜眠乡宅

醉眠乡宅梦回家,醒倚柴窗看月斜。

一树清辉应不重,三更压落紫桐花。


【大有同人简评】李荣聪先生有《夜眠乡宅》曰:"醉眠乡宅梦回家,醒倚柴窗看月斜。一树清辉原不重,三更压落紫桐花",末两句立意大佳,极能想见夜深时候月清、花落景色,而用语之新奇,亦可称独步。


【安全东简评】首联只是平叙事由,不见警特,反见啰嗦,愚意此二句实可缩为一句:乡宅梦醒看月华。诗若这样写下去,有何看头?殊料转结让人眼前一亮,见得炼意炼语功夫。清辉有无轻重之别?全由诗人会心自裁,看似无理,却是有情。结句承三句之“重”而来,愈见清妙。设想三更月光之下,万籁俱寂之时,紫桐花倏然飘落,是何等样的清空绝伦的境界?全诗看点,全在于此。


【熊东遨荐评】转合二句颇耐回味。


【杨逸明荐评】清辉本无重量,此诗却还装模作样说清辉不重,竟然压落桐花,痴得有趣。古人云“诗情愈痴愈妙。”诗人的感觉每与常人不同也。


【钟振振荐评】月光压落紫桐花,语意新奇而妙。惜题与诗不十分匹配。又,“梦回家”三字可商,盖“醉眠乡宅”即已“回家”,何待“梦”耶!


【丁欣荐评】庭中一树清辉,枕上三更无眠,而见窗外紫桐花落。花落,乃为清辉压落,语奇,传神,一言写尽客中孤清。


【卢象贤荐评】月光能压落紫桐花,看似无理,然不如此无以表达乡情之沉重。


【惠质兰心评】乡宅,农村乡民的房子。柴窗,木格窗子,原来农村都是这种窗子。月斜,即斜月。


"醉眠乡宅梦回家,醒倚柴窗看月斜。”诗人因出生在农村,夜眠乡宅很容易有回到老家的感觉,梦醒后却似家非家,故而望月思之。人喝醉后一般睡得都比较沉,而诗人因为梦见回到自己家里而醒了,说明有了心事。梦见什么没说,留给读者自己思考。


“一树清辉应不重,三更压落紫桐花。”这两句无理而妙。清辉不应该用轻重来形容,但这里用了,正因为“清辉”有了轻重,结句才可用“压”字。紫桐花落与清辉本无关系,但诗人却非要把二者联系到一起。为什么?清辉不重,却为何又要用“压”字呢?


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紫桐花。紫桐花寓意亲情,紫桐花落暗示亲情的缺失。诗人能在月光下看见紫桐花落,说明是个明月之夜。诗人有可能是梦见了儿时,梦见了父母,因诗人父母已经离世所以心情沉重,醒后望月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压抑。清辉不重,重的是诗人的心情。所以用了“压”字。清辉与紫桐花本没有关系,但均与此时诗人怀念亲人的心情有关,所以才把二者关联到一起,好手段。


我们再梳理一下这首诗的写作思路,醉眠乡宅-梦回家-醒后望月-看到紫桐花落,梦见父母,醒后思念,看到月下紫桐花落,这种思念之情已达到高潮……如果醒后望的不是明月而是满天星光,如果看到的不是紫桐花落,而是海棠花落,这首诗就只有无理,而无妙可言了。


这首诗与李荣聪老师的另一首“儿时懒散老尤甚,好想听娘骂一回”,表现手法不同,但都是写怀念亲人的好诗。


【孙群简评】清辉也有轻重,通感也。紫桐花落,为清辉所压,绝美、奇句。“重”“压”炼字极佳,生动营造了一个月下花落的唯美意境。  


【何革简评】醉眠乡宅而梦见回家,可见这乡宅与“家”之间在冥冥中有着某种契合,也许是乡宅中的这些景象太熟悉,跟自己生活多年的老家有着许多相似。回家的梦醒了,思乡之情却被撩拨起来,难以复睡,于是斜倚窗沿遥望明月。此时作者平静的外表下应该是心潮澎湃的,继续着回乡之梦,少年时代的一幕幕场景在脑海中翻滚着。可是,光阴不可逆转,那些人,那些事,都一一远去了。此时,四围寂寂,淡淡的月光洒在梓桐树上,几朵花瓣在悄无声息地脱落。花开花谢,本是自然规律,然后作者却忽生奇想,仿佛这些花瓣是给月光压落的。在诗人的眼中,月光是有质感、有重量的,亦得无理而妙之趣。料想作者此时内心惆怅之极,那一瓣瓣飘落的,岂止是成熟的花朵,更是岁月的匆匆脚步。怅望星空无声的冷月,作者也许有着张若虚面对春江花月一样的感慨吧:人生代代无穷已,山月年年望相似。


【子希点评】好一个“一树清辉应不重,三更压落紫桐花”转结句,灵动得不漏声色。虽醉眠他乡,却做梦都是在回家,清辉哪里有重量,是思乡的情重,压落了三更天的紫桐花,用意象的跳动、转嫁来突出表现思乡的感受。白居易在《与元九书》说: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读着声情并茂诗歌,我想同感者不会少吧。


【雷海基点评】下联两句有趣,趣在别开新意:月光压落了紫桐花。趣在景美,桐花在月光照射下慢慢飘落,有如舞台灯光里的美女翩翩起舞。趣在无理而妙,月光有多少重量,能压得花落?现实生活中任谁也不会相信。但读这首诗却不会去怀疑,因为桐花是在月光的压力下墜落的,月照与花落是同一个方向又先后发生,就可以有因果关系。从视觉看又合符情理。这个诗趣即是苏轼说的“反常合道”的原理。也是通感的运用,通感是对同一现象,由一种感官的感知转移到另一种感官的感知。视觉看到月光和桐花是同一方向运行,而且月光照射在前,桐花飘落在后,心里就认为桐花飘落是因为月光压迫的,这就是视觉感知转移到心觉感知。通感的成功运用,使诗句灵动,新颕,有神韵。



秋雨

清风挥大帚,赶得秋虎归。

绵绵一天雨,疑似落毛飞。


【刘鲁宁评】绵绵与落毛的修饰,加强了情境的代入感。诗中有情,表达含蓄。


【王惠维评】此篇挺有意思。“秋虎”“落毛”两相互应,且清风亦有所指。


【曾继全评】这首诗有两个精彩之处:第一,就是比喻。清风比做扫把;雨比作虎毛。把清风比作扫把,不新奇,把细雨比作虎毛,也是特别新奇,但是把扫把,秋老虎,虎毛放在一起就相当厉害了。这种新,不是简简单单的,是在原有的意象基础上的拓展,更是一个多个意象的组合,表明作者的联想能力,不一般。用扫把打虎,还掉下来许多虎毛,哈哈,真实厉害。第二,这首诗有暗喻,清风暗指惩治腐败,秋虎是秋老虎,还指“拍蚊子,打老虎”的老虎,结果就掉落一些虎毛。讽刺某些地方惩治腐败,光见动作,不见成效。这首诗层次多而分明,表达却浅显易懂,这才是高手。


其实,此诗的出发点就是一句俗语“秋老虎”,联想的深,表达浅显易懂,不知深意者,也能感受到其中趣味,知深意者感到的是冷峻。谁说现在没有好诗啊!




打工归来

丢开行李入泥墙,小狗尾摇儿却藏.

门边露出半张脸,只接香蕉不叫娘。


【梦欣简评】诗有用白描手法,只描绘眼前景象,刻画某个具体场面,突出其中的某些细节,不用典,不发议论,不涉言诠,而于寥寥几笔之间,简单数句之内,便营造出隽永而深刻的含意,让读者在细细的寻味中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这种艺术手法就是刘熙载在《诗概》中所说的“用常得奇”的情形。川东散人丁酉诗作中有一首《打工归来》,便属于这一类作品。其诗曰:


丢开行李入泥墙,小狗尾摇儿却藏.

门边露出半张脸,只接香蕉不叫娘。


这诗,选取一位长年出外打工的女子归家时的一幕情景:小狗认出女主人,扑过来摇动着尾巴,流露出亲热的样子,而幼小的儿子却将其妈妈错当成陌生人,惊慌地躲在门后,当妈妈拿出水果给他时,他迟疑地拿去了,但依然没有开口叫一声“妈妈”。这种情景,其实很多人都见过或亲身经历过。正是因为情景的普遍性和重复发生过,所以是人们所熟悉的生活场景,这一生活场景被诗人用特写镜头放大出来时,也让人感慨不已。这里的震撼处在于小儿的“不叫娘”。


不叫的原因,或者是女子出外的时间太久了,小孩子认不出来(也可能是打工生涯的辛苦让妈妈的容貌改变了);或者是小孩子腼腆,陌生了便不敢认;也还有一种可能是孩子有怨气,觉得妈妈丢下自己在家里长时间不来看望,心里不高兴。不管是那一种情形,都折射出外出打工带给家庭生活的损伤,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亲情缺失所造成的心里阴影。


诗人在作品中没有任何议论,除了客观的景象描绘,没有流露个人的思想倾向,他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藏得很深。但因为这种生活场景许多人都见过或经历过,因此读者明白作者的情感,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而且,通过狗与人不同反应的对比,母与子不同神态的对比,营造出浓浓的艺术情趣。情节简单,诗句平淡,却是在寻常的生活中挖掘出不同寻常的艺术含量来,这正是清代诗词理论家李渔所说的“询诸耳目,则为习见习闻,考诸诗词,实为罕听罕睹”的情形。


诗是一种重视具体形象、善于用意象表达情感的艺术体裁,许多诗词爱好者不懂这一点,下笔总是生怕人家不知道他的情感,生怕人家不知道他想要说明的道理,因而过多地用上以文字直接表达情感、以慨念展示逻辑思维、用议论直接阐发主题的笔墨,结果就是,诗意表达得清楚了,但诗味没了,因为他把读者调动生活经历去复原某一种生活情境的乐趣给剥夺掉了。所以,情感和主题藏得越深的作品诗味才深婉。川东散人这一首《打工归来》,善于通过自己的独特观察,敏锐地捕捉日常生活中情感活动的刹那片段和细节,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东西,又努力使用白描笔墨将生活场景中有意味的细节和片段展示出来,这便收到“用常得奇”的艺术效果,这一点,值得初学者好好揣摩、仔细体会,悟识玄机方可入道。倘能运用得法,写诗又有何难。


【黄金彦点评】本是“草根”,故土难离。虽说在外打工,但穷家难舍,挣了些钱,有了些闲,总要回家乡一趟。回到家里来,小狗识得主人,摇尾欢迎。但儿子刚刚生下就出门打工,由老人抚养,回来的虽然是父母,儿子却当成陌生人,因此害怕得躲藏起来。尽管说这是你爹,这是你娘,可是儿子岂能相信,只是从门边露出脸来,接住香蕉,却不敢叫娘。诗歌捕捉一个情景,平常写来,真是让人心酸。因为打工,连孩子都对父母陌生疏离,当作外人看待,这样连父母亲情都缺失的孩子,人生肯定是不完整的。打工时代,一边是生活压力,一边是亲儿亲女,如何取舍,整个社会当思之。


【归樵点评】“丢开行李”言急切,“泥墙”言贫困,“小狗摇尾”反衬先“藏”又“露出半张脸”的儿子,结句进一步补写母亲为打破僵局给儿子水果,但儿子“只接香蕉”却“不叫娘”。全诗用白描手法,以“丢”、“入”、“摇尾”、“藏”、“露”、“接”、“不叫”等一系列动作行为,推动打工归来母子见面场景情节的发展。折射出的是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伤痕。



鸣沙山月牙泉

曾经水草丰,曾经生意满。

倒在黄沙中,青山不闭眼。 


【段维点评】作者以绝句见长,以出人意料取胜。将月牙泉比喻为眼睛,犹觉新奇贴切。细读之后,觉得似乎没必要引入“青山”意象。绝句越单纯越好。结句改作“至今不闭眼”如何?


【江岚点评】本期好诗多多,五绝前三首即可圈可点。此为第一首,句法高古,立意新奇,令人过目不忘。由此可见所谓神韵、格调云云,裁红刻翠,抽黄对白,排比牵合,费尽心血,无非是禅宗渐修之法,不如明心见性,直指人心,打动了人心,才是好诗,否则都是在诗的外围空转悠,终隔了一层。



闻尤儿自美飞新加坡

天路颠连第几层,孤飞星汉夜如冰。

过中国看舷窗外,云下巴山有一灯。


【段维点评】一二句用“广角”摄取大场景,三四句把镜头拉至“特写”——“云下巴山有一灯”,这种大开大合手法将父亲思念儿子的情态刻画得神韵兼具,格外动人!


【张明新点评】读此诗似看一段短视频,飞机飞过中国夜空,儿子往下看,父亲在巴山仰望等待,天上一灯,地上一灯,画面朦胧又清晰,清寂又温馨,情景交融,诗味浓浓。具亲情才情好手段方出此佳作。


【蕙质兰心评】诗中没有写“尤儿”由美飞新加坡做什么,但通过“颠连”“孤飞”“夜如冰”这些词语可以知道,他肯定不是去旅游的,应该是去办事儿,并且此行是否顺利还是未知数。转结是对“尤儿”说的话,告诉他:不管夜是如何?家里有盏灯一直在为你亮着。既表达了对儿子的思念,也表达了对儿子的关怀。实际上,在飞机上肯定望不到这盏灯,但作者通过这句诗把这盏“灯”放到了孩子的心里,让人倍觉温暖。这首诗不言思念,而思念在,不言爱而爱在。



龙潭河见美眉泡温泉

月桂飘香月影疏,山亭池暖笑相呼。

红叶飞来落入水,一章盖上美人图。


【王惠维点评】桂花飘香,月影扶疏,首句就经营了一幅梦幻般的美,且有温泉中美眉的笑声。愈加引人入胜了。嗅觉,视觉,听觉都得到了无比愉悦的感受。转结句用一个特写镜头,把“红叶”比做“印章”,形象传神。“红叶落入水”水中有美人,故此“印章”盖上美人图矣,奇思佳构,有趣之甚。


【孙群简评】一幅现代美人沐浴工笔画,红叶作压角印,奇想,画面感强。

塞图拉哨所换防

——一个排国军驻守新疆赛图拉哨所23年无人问津,1950年解放军接管时只剩8人。8名国军与解放军含泪拥抱,才知新中国已成立。

绝域寻回断线筝,惊看瘦骨立寒营。

拍肩欲道接防晚,未晓南京换北京。


【王力点评】这个感情是极其深沉的,是大感情,是超越了好多识见的大感情,这首诗即便流芳百世也不过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又多灾多难,延续至今仍奋发图强且前途远大,有太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作者此咏,当为促进我中华民族进步之一分力量,莫论微乎其微,当思众志成城。


【王守仁点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在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前两句“绝域”环境之险恶,“断线”无人问津,“瘦骨”形神俱衰,“寒营”居住简陋,此皆是“寻回”所见,给人以凄凉酸楚转而为温暖的感觉。尤其是转句“拍肩欲道接防晚,未晓南京换北京。”拍肩二字颇有力度,给予国军幸存者亲切安慰、惊喜,更是两种社会制度交换替代的衔接。这一切的产生自然来自于“南京换北京”的结果。



宿八台镇云舍

醉眠云舍寂同埋,入梦无门窗半开。

山势暗围星点点,虫声咬得夜如筛。


【孙群简评】明显的新诗技巧,富有实验性。“山势暗围星点点”,形象;“虫声咬得夜如筛”,抽象。尤其后一句,十分新奇、绝妙。难以言表却又表述得如此诗意。起句“寂同埋”似可斟酌。“入梦无门”也很新奇。一个“咬”字将虫声之细、之尖、之清表现了出来,一个“筛”字又将虫声之星星点点、密密麻麻之状形容了出来……此本抽象意难以言表却又表述的如此美妙,真是妙不可言。



玉门关

胡天落日照荒城,大漠秋风野马鸣。

玉门关外沙如海,多少征人化得成。


【王十二评】前三句化用边塞诗人李益诗境,后一句己出,另有新意,道出征战之苦。


【王惠维评】前两句极力渲染环境气氛。转结由“沙如海”,而联想到征人之劳苦。可谓佳作。


【曾继全评】胡天:指胡人地域的天空;亦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起句描写玉门关外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地方看见落日照着荒芜的旧城。承句,广阔的沙漠上吹来秋风的声音似野马鸣叫。这两句写的苍凉雄浑,特别是“胡天、落日、荒城、大漠、秋风、野马”这几个意象的运用,有点“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意境。转结句,“沙如海”形容沙子多,加上前面的风,沙丘似海浪起起伏伏,形象生动,为尾句铺垫。“多少征人化得成”征人: 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意思是说,玉门关外的沙子如海一样多,这需要多少战士的身躯,化成齑粉才能如此啊?从而由感叹玉门关的景色凄凉,进一步到感慨、惋惜从前死去的战士,控诉战争的残酷恶略。好诗。


【雷海基点评】诗极力营造荒漠,悲壮氛围。胡天、落日、荒城、大漠、秋风、野马、沙海,一连串词语构成一幅寂寥,落寞,荒古的画面,其目的在引出结句“多少征人化得成”。寓意在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珍贵,征人的可爱与可怜。沙海由征人化成,看似无理,但也合道。“粉身碎骨”这个成语便是证明。此作说明作者善于营造意境,有良好的诗性思维。这首的诗性思维,表现在由实化虚的物理透视,由今到古的时空穿越。



团圆

桌上堆山为疗饥,团圆梦久果然归。

我怜清瘦看孩子,孩子低头看手机。


【雷海基点评】浓浓的生活气息,亲切好读,下联尤其精彩。好久没见到孩子了,我盯着清秀瘦弱的孩子,可孩子不理会我,一直低头看手机。“手机控”是当今一个典型社会现象,本不足奇,但出现在这种场面就出乎意料。说明“手机控”已经是一种社会病。这是此作的社会意义。下联两句的连环式重复语:“我看孩子,孩子看手机”,有语趣,又使诗更流利,更紧凑。这种重复,我称其为“共享现象”,是诗艺术表现手法的一种,有文章论述。



登剑阁

百战硝烟尽,关楼落日闲。

西风情未了,吹皱数重山。


【吴江点评】李荣聪爱写绝句,擅写绝句。他这首《登剑阁》是一首五言绝句,清代张谦宜在《茧宅诗谈》中说:“五言绝句,短而味长,入妙尤难。”此论或可以此诗验之。剑阁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守剑门天险,扼蜀道危途,诗仙李白在其《蜀道难》中赞叹:“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诗圣杜甫在《剑门》一诗中有句:“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且看李荣聪这首《登剑阁》如何着笔?全诗写诗人登剑门关所见所思。起句“百战硝烟尽”是写虚,写所思,是对历史的回顾与感慨。剑门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大小战争难以计数,造成的破坏更难以统计。承句“关楼落日闲”,是写实,写所见。关楼是剑阁的标志建筑,是古代最重要的军事设施;落日交代登剑阁的时间,也带有历史的沉重感和沧桑感。前两句用对仗以合力,再加上“尽”与“闲”二字,营造出一种历史沉寂、万类平静的氛围。第三句转,由前两句的静态转为动态,由“尽”与“闲”转为“未了”,妙在明明是诗人自己情未了,偏说是“西风情未了”,这是移情于物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复杂深沉的内心世界。第四句结,写西风情未了的证据与后果。全诗“皱”字最为要紧。“天下第一雄关”剑门关所在,大小剑山连山绝险,七十二峰绵延起伏,本是地壳运动地质变迁所致,诗人想象奇特而大胆,说是被情犹未了的西风吹皱了的。情之未了,西风不休。哪里是西风,分明是诗人的情。被吹皱的不只是数重山,而是永远无法平静的人心、世态、历史与天地万类。至于这是什么样的情,读者自行去品评把握吧——这就是诗味。



夏日即景

小园日午暑风轻,枝上蝉儿忽不鸣。

稚子猫腰伸手慢,蜻蜓飞过晾衣绳。


【吴长龄赏评】大凡好诗,皆有强烈的代入感。诗中之“稚子”,是眼前小儿还是儿时自己?读者是参与者还是旁观者?“稚子猫腰伸手慢”,何等鲜活的动画!作者洞察生活,对注入情感,倾力营造一个稚趣盎然的童话世界。作品得古法之妙,写实有如袁仓山,“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用情如欧阳修,“乱红飞过秋千去”。皆融其境矣。



州河达城段三座大桥同时开建

三枚订书钉。钉住浪千叠。

人到古通州,来翻新画页。


【向咏梅点评】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本诗在反映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利用传统诗词,却又能打破传统、不落俗套,用现代词语入诗,这是很值得推崇的具有时代感的写法,体现诗歌“为时而作”的现实性。本诗的起句想象新颖,作者将达州城当作一本书,将州河比喻为一条装订线,而将同时开建的三座大桥(中坝大桥、野茅溪大桥、徐家坝大桥)比喻为三枚订书钉,这个比喻新奇而大胆,采用缩小夸张,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由此自然推到转结,外人来到古通州,欣赏美景之时,便欣赏到了古通州的新气象。本诗既描写了现代建设给古通州带来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特征;又用充满新奇想象的现代词语“订书钉”这一比喻,形象地再现了建桥的情形,生动形象如在目前,不失为一首灵巧的小诗。

梦见离世四十年的奶奶

青帕蓝衫背更弓,呼之不应眼迷蒙。

乳名言罢言娘字,未信孙儿是老翁。


【杨逸明点评】相隔三代的祖孙之间,往往有说不出的深厚亲情。奶奶离世四十年了,孙子恍如隔世,又恍如昨日。如今自己也老了,梦中的奶奶都不相信眼前的老翁是孙儿。何等沉痛!何等无奈!



送孙回美国,到火车站她已睡

怕见粉腮生泪光,爷支墨镜欲遮眶。

小孙不解别离事,只当平常入梦乡。


【杨逸明点评】所谓隔代亲,祖辈对于第三代的小孩子,会特别加几倍的怜爱,此种情感,不经历者不会理解。与小孙孙远别,她在睡梦之中自然无动于衷,爷爷心中是什么滋味,小孙孙还不会理解。等小孙孙理解爷爷此时此刻的心情,大概还要过几十年。人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的。



夜归

山深月冒芽,溪静竹遮家。

柴门忽闻犬,惊醒一窗花。


【杨子怡点评】李先生亦诗坛大家,诗词俱佳,尤工绝句。其绝善设色造境,常多佳句。此绝用语清雅,意境清幽。首二句写夜归所见,重在写静。山深而月初升。“月冒芽”,写月初升之状,妙喻也。溪静而竹掩,好幽静之境也。三、四两句写夜归所闻也,重在写动。柴门闻犬,系化用刘长卿句而来。为末结蓄势。狗吠惊花,想象之奇,意境之美,几令人生妒也。不知先生如何想出!妙语。先生每于结句善出奇兵,于斯可见也。



看内子穿针戏题

持线穿针远远瞄,时从花镜上边瞧。

两眼眯成一条缝,春山欲掩黑葡萄。


【朱军东评】古人云,诗文皆要含蓄不露,便是好处。这首诗明面是描写自家夫人穿针时有趣的样子,实际上却是抒发了诗人对她的盈盈爱意。叙事以寄情,含蓄不露,实在好看。有看官或许要说了,字里行间没有情啊爱啊?你看,“春山”是什么?美人之眉也;“黑葡萄”是什么?美人之眸也。妻子已经戴老花镜了,可见已经不再年轻,而诗人却用春山、黑葡萄这样的美好词语来描述她,岂非是婚后数十年未曾改变的爱意吗?轰轰烈烈的恋情易得,平平淡淡的相守最难,岁月流逝青春不在,而她在诗人心中仍然是最美的伊人,若非堆积的爱意,焉能写出如此动人的诗句。读了这首诗,又不知有多少人羡慕穿针的李夫人了!



登白沙洲观景台

天将大湖摇,云将大湖磋。

一尊匡庐山,放上琉璃座。


【楚家冲点评】小诗很有特色,写湖水清泠,不说天在水中摇荡,而是反写之,云倒映在水中间,泛起小涟漪,“摇”与“磋”炼字很有特色。湖中有天、有云,连山也挤进来了。见湖水之清脆。特别是结句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特别鲜明,读来好味。



露台乐二首之一·种菜

久动乡心芽已长,筑成园圃近南窗。

水泥林里一泉眼,冒绿翻青润夕阳。


【孤山梅雨评】是露台螺蛳壳里做道场,诗人的“乡心之芽”颇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终于不仅“筑成园圃近南窗”, 还给水泥之林引入了泉眼与“冒绿翻青润夕阳”气象。小诗很有水泥森林时代的“心远地自偏”襟怀。



看五十年前手植梨树

小手栽苗傍旧家,当年喂树尚余疤。

相逢一抱如兄弟,笑落枝头带露花。

注:老家习俗,春天在树干刀口塞入饭粒以期果丰,是谓喂树.


【归樵点评】“笑落枝头带露花。”有淳雅之美,体现的是一种幽微的情意,是诗人内心复杂而深刻的情感提炼,所谓诗家语就是被雅化了的语言。全诗情真字谐意切,以情动人,以真感人。



船游高坑河

秋水揉山青愈酽,芦花簪鹤白洇潭。

船如小小拉链锁,两岸风光拉不严。


【归樵点评】三四句把行驶在河中的船比作拉链锁,人在船上,船行水中,行进中的船犹如拉链,随着拉链的移动,两岸风光在不断后退中变远。比喻奇妙,极富想象力。



夏日即景

小园日午暑风轻,枝上蝉儿忽不鸣。

稚子猫腰伸手慢,蜻蜓飞过晾衣绳。


【归樵点评】三四句集中笔力聚焦到“稚子”欲捉“蜻蜓”未果的场景上。细节描绘形象生动,细腻传神。儿童“猫腰伸手”的情态,“蜻蜓”“飞过晾衣绳”的敏捷,跃然纸上。



瞻杨柳关无名烈士墓群为烈士代言五首选一

拼将血肉阻三军,杨柳关前弹雨纷。

莫看平常几堆土,当年个个是昆仑。


【归樵点评】“堆土”与“昆仑”关联,构成张力,拔高主旨,贴切而巧妙。



游金仙洞见燕巢

洞府幽幽石壁青,葫芦高挂案台平。

仙人待客欲斟酒,倒出一杯刍燕声。


【归樵点评】以燕巢喻葫芦,喻酒葫芦,喻仙人斟酒,倒出来的却是“刍燕声”,链锁联想,层层推动,打破常规的奇妙艺术效果,让人眼前一亮。


【王开炎点评】不谈其他方面 ,就创作技巧来说,诗人造诣很高,比喻、通感手法运用已入相当境界,此处倒出燕声和前文“虫声咬得夜如筛”都是诗人功力的很好体现。



红叶

经春成了掌,历暑占得枝。

多少风雨过,落在当红时。


【归樵点评】“掌”者,手之形,握之意,有此“掌”者,方得“占”枝。后两句反转,“落在当红时”颇妙,正当走红,却因“风雨”而落。叶也,人也!


【王开炎点评】寥寥数语,红叶的一生说得清清楚楚,颇妙,读来该有多少人生之悟。



古镇吊脚楼

小楼江边坐,翘着二郎腿。

垂下柳丝丝,钓来舟一尾。


【黄金彦点评】“小楼江边坐”,小楼位于江边,这里用以“坐”字,拟人手法,很是幽默。下边的“翘着二郎腿”,更有意味,小楼坐着的模样,就像是一个人翘着二郎腿一般,十分形象。小楼旁边“垂下柳丝丝”,丝丝,这一词语也颇为奇妙。“钓来舟一尾”设想十分动人,柳树下停歇了一艘小船,柳丝牵绾,拂在船上,这小船就像是柳丝钓来的一尾鱼,显得很是新奇。本诗颇有奇趣,即在诗中拟人之妙。坐、翘、垂、钓,几个动词连缀,十分生动。奇趣、生动,由此给人以孩童般的天真之美。

背老岳父回家

巍巍战战笑颜红,六十翁背九十翁。

谁说泰山移不动,书生本事胜愚公。


【安全东点评】本诗写得生动有趣。首句言己背上老岳父后虽“巍巍战战”却“笑颜红”,是趣;次句言六十翁背九十翁,还是趣。转结两句更是大见其趣:其意自岳丈又名“泰山”而生发,谓谁说泰山背不动呢,须知书生我自有愚公之移山本事也。诗着一“移”字,既见背之不易,又不动声色将“泰山”之意延转至愚公移山本事上来了。一首诗直如一个包袱不断高潮迭起的小品段子,让人为之连连叫好。而其诗之精义在于,通过六十岁之自己背九十岁老岳父回家这一典型细节,彰显了诗人尊老爱老之美德,不失为一首情景俱佳感人至深之好作品。



黄水避暑杂吟

山中夜雨后,客舍惬意凉。

香梦醒一半,鸟声已满窗。


【半隐庐点评】王维有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之句,此处写法仿佛,然重点有别。王维取雨势,此诗则取凉意。因凉则梦香,因香则时长。香梦虽因鸟鸣而惊,然满窗鸟声之悦耳,足抵半梦之缺也。诗人惬意之情则尽在其中。五绝难为,世所共知,一字不得费。其境非徒呕心沥血,亦须灵机一动也。



瞿塘峡喂猴

频频伸手要,塞得双颊满。

人言猴囊深,却比人囊浅。


【曾继全点评】“频频”表示连续发生;“要”是索取。起承句说,猴子伸手要吃的,一次又一次,不知道满足,直至把双颌都塞满了。猴囊就是猴子的颊囊,储存食物。当猴子遇到好吃的东西,就会暂时储存在“颊囊”。猴子脸上的有两个球,叫“颊囊”,其实是一个特殊的空间,可以用来暂时贮藏食物。当猴子发现食物以后,就可以先将东西抢来塞在嘴里,再找个地方慢慢吃。


转结句说,都说你的(猴子)颊囊深,不好填满了,可我带的吃的多,你的颊囊还是没有我的口袋深啊!暗讽某些人,不知道自食其力,只是一味地索取,好无止境,比欲望大的比起这些猴子畜生都不如。


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那种“升米恩,斗米仇”的人。如果别人在危难的时候你给他很小的帮助,他会感激你。可如果给人的帮助太多,让其形成了依赖,一旦停止帮助,反而会让人忌恨,就跟你欠他似的。


此诗通过喂猴的一点小事儿,比较猴囊和人囊的深浅,讽刺那些不自食其力,只知道一味索取,比畜生都不如,深婉暗讽,意犹未尽。


提个小建议:颌是指构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与肌肉等组织,颊是脸的两侧。“双颌满”不如“双颊满”准确。


李老师的诗大多用词韵,尤其古体,古体出现时还没有平水韵呢,词韵比平水韵既方便写,也适合今人阅读。



宝石湖

平湖天广大,养的白云肥。

夕阳撒一网,捞来山几枚。


【曾继全点评】这首诗修辞手法的活用,字词的精炼都相当好。首句说,湖面平静天很很广大,让人联系到社会安定,前途无量,大有作为。承句说,把白云都养肥了,富饶之地。肥,用的生动活泼。后两句中,夕阳怎么撒网呢?看似无理,细想有理。夕阳的光线就像网一样,洒在湖面上,包围了山影。有点“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感觉,“枚”多用于形体小的东西。我觉得可能有两个意思,是湖大山影很小,或者说,收获颇丰,山都是不值一提,夸张的手法用的好。其实,诗写的好坏就是比的是谁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用的巧妙。


当然,此诗在格律上是有问题的,“肥”和“枚”不在一个韵。姑且看做新韵古风吧。



买票参观枫丹白露宫中国馆

中国馆门凭票开,商风唐雨扑人怀。

我询石佛佛无语,谁解缘何万里来。


【王十二评】答:强盗买卖来。


【曾继全评】枫丹白露宫是法国最大的王宫之一,枫丹白露宫中的中国馆收藏和展览了数百件来自亚洲的珍品。中国珍宝如古画、金玉首饰、牙雕、玉雕、景泰蓝佛塔等上千件艺术珍品主大多来自圆明园明清时期的珍宝,为法军统帅孟托邦献给拿破仑三世帝后的战利品。


起承句说,我作为中国人看自己国家的珍宝还得交钱买票,进入中国馆曾经的风风雨雨迎面而来。转结句说,我询问一尊石佛雕像为什么会不远万里到这里来,佛像竟无言以对。这里主要表达出对强盗野蛮行径厌恶的难以言表。



看梯田

金阶玉级绘云天,游客凝眸当画看。

君需留意躬耕者,脊背装订一册山。


【雷海基评】上联写现实景生动形象,远看梯田非常美丽,来人都当图画看。下联写虚拟景象,作者与一般人看的不同,也提醒来人应该想象这是一册山,由农民脊背装订成的。下联的虚拟景象也很生动形象,意蕴丰富耐品。脊背是躬耕者的,是力量,是流淌的汗水。“装订一册”一词十分抢眼。这首小诗反映李荣聪先生非凡的诗性思维,良好的语言运用功夫,这是我喜欢他诗的原因。



题白鹿洞书院

青石牌坊护泮宫,墙盈碑刻案台空。

一方庭院一苗圃,门放青山十万松。


【刘鲁宁点评】以转句的小,放出结句的大,题的是白鹿洞书院,妙不可言。



浴父歌

唐人十日一休浣,汉人五日一下沐。父已龙钟不便洗,儿有双手为其浴。花洒水温试相宜,呼父脱衣父迟疑。只说自家还能够,起身趔趄扶墙移。自笑人老不中用,转骂关节僵如冻。更兼手抖复眼花,一扣解似千斤重。帮父脱衣我亦脱,父子如浴故乡河,故乡河,清清波,常似伙伴梦里歌。记得那时父年盛,稼穑归来洗汗尘,父赤上身儿赤体,欢声如潮涨柳津。眨眼时飞数十载,我也老兮父已迈。父已迈,时不待,扇枕温衾能几再。老父巍巍春雨里,一座高山雪压低,生龙活虎无踪影,水土流失草木稀。香波揉得泡泡多,为父前心后心摩。问父冷与热,问父轻与重。揉揉复揉揉,搓搓复搓搓,搓得父身红且暖,揉得儿心沉和痛。君不知,吾父曾是公家人,因拒远徙炼钢铁,归隐南山作苦民。君不知,吾父年盛好气力,耕风牧雨不知累,胼手砥足奔似蚁。难忘吾母仙逝早,吾姊高高复低低,朝虑口中食,夕虑身上衣。乾坤一人支,泰山压弯脊。压弯脊,又何益,世间无物抵恩绩!而今体弱药为食,到老身单杖若妻。有子不能分病痛,小鸟出窝各东西。人皆爱其身,鸟亦爱其羽。父已龙钟不便洗,儿有双手为其浴。搓搓复搓搓,揉揉复揉揉,抚遍沧桑鼻忽酸,泪水浴水一并流。做儿五十年,奔波少陪伴。父身衰兮竟若此,养儿不如养一犬。养犬陪左右,养儿伴几何。天下父母谁无儿,几个回报能比付出多?天下儿女谁无父,请君听我浴父歌!


【刘能英简评】“父已龙钟不便洗,儿有双手为其浴”反复吟唱,一咏三叹,敬老,爱老,侍老,不在口头,不在诗中,在日常的一洗一浴,是为孝子典范。全诗用三五七句式的长短来调节情绪,用顶针、回环、排比、对比的手段来勾连情节,深谙歌行之法。



确定取消关注
  • 取消
  • 确定
九月 小编
2024-06-07 13:02:14
关注

0

推荐
评论
暂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取消 写评论 发送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