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文达艺

《中国文艺评论》|李明泉: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根基

2024-04-29 11:25:25

作者简介


李明泉,达州市文学艺术院文学顾问,现任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新文艺群体专委会主任,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系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四川省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智库负责人和首席专家,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曾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成都市政府参事、四川省文联副主席等。曾获原文化部和省政府社科成果一二三等奖8项、全国影评奖、四川文学奖、巴蜀文艺奖等。

五、创作评论的人民立场

这是构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人本主体。

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品格,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底色。以人为本、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根本规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他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屈原的《天问》、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卖炭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都是从人民生活中产生的,都是深刻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和佳句。因此,文艺创作和评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新时代文艺评论的人民性体现在评论对象虽然是作家作品或文艺现象,但作品所记录书写的主角是人民群众,是生活内容所反映的时代情绪。以人民立场为时代代言、为人民鼓与呼是文艺评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使命。

因此,新文艺评论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构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圆心必须是以人为本,由人民辐射到各个文艺门类,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各种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要聚焦人民,特别是要关注和推介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学、电影电视、曲艺说唱、民间戏剧、音乐舞蹈、书法绘画以及综艺节目、娱乐视频等新艺术类型样式和创作走势,探寻新文艺评论与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结合点,以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为目的,扩大和提升社会审美人口的数量和素质,积极以写在大地上的文字来抒发人民的欢乐和忧患,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惟其如此,新文艺评论才能在思想立场、情感态度、审美价值等方面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为提高人民群众文艺鉴赏水平、不断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满足和丰富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文艺评论的独特功能和审美价值。

六、专业批评的方法建构

这是构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本体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繁荣文艺创作、发展文艺理论、增强批评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就是要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主要功能和神圣职责。

一是在批评道路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文化自信自强,坚守人民立场和时代方向,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富有时代特质的思想和美学观念,以新文艺评论的思想理论、美学动力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和兴盛,而不能偏离中国特色的本质规定和价值范畴。

二是在批评观念上坚持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评论建设,继承和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成果,在秉承传统的前提下不断进取、与时俱进,拓展评论思维空间、更新批评方法,夯实和秉持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思想基础和历史文脉。

三是在批评标准上坚持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使新文艺评论具有科学理性、判断睿智的审美品格,形成批评标准与作品价值的双向同构和相互作用,既可将优秀作品创作的新萌芽、新元素和新趋向提炼出来丰富批评标准内涵,又可在不断丰富的新的批评标准、判断评价下推进更多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构建属于文艺评论本性的评论话语和独特艺术世界。

四是在批评态度上坚持实事求是,倡导说真话、讲道理,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做剜烂苹果的工作,凸显啄木鸟精神,木心无蠹木乃荣,安得去国之蠹如此觜一扫千章蠹尽清,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让批评回到批评本身,增强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

五是在批评精神上坚持科学理性,把文艺评论的视野面向作家作品、文艺现象、文艺思潮、文艺走势等事关新时代攀登文艺高峰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要问题上,敢于和善于批评,而不是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体现批评就是长于善于批评的特质,融理性与情感、抽象与形象、发散与收束思维等于一炉。站在时代峻峰之上,把握文艺发展大趋势,增强新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建设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

六是在批评价值上坚持文艺评论的专业性、权威性、引导性,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鲜明体现新文艺评论的学术涵养和理论素养,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以睿智和良知守护新时代文艺健康、科学、有序地大繁荣大发展。

以上是笔者就构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话语体系,从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获得有关思想基础、历史责任、框架特质、美学内涵、人本主体和本体价值方面的认识。这种梳理还是肤浅的,有待进一步深化细化。作为话语体系,既包含文艺评论本身的思想理论资源、历史文化资料、相关学科互渗、批评思维方式等体系化学术化建设过程,也包含各个艺术门类的专业性原理、技术性话语和独特审美规律,是一个完整而融通的开放系统,需要聚集多领域多学科予以动态的建构和悉心的维护。

因此,构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只有当文艺评论满怀时代热情,在广阔深邃的思想海洋中采撷露珠时,批评的思维和方法才会找到最为合理的切入点和引爆点。擦亮评论的眼睛,灌注批评的热情,写出充满思想智慧、美的追求、理性良知和文质兼美的批评文字,促使评论升华出一种与时代同频的全新人生哲理意味,营构出一个与现代文明相辉映的全新批评艺术场域,为人类科学认识世界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和智力资源,以激发人们不断向真知真理逼近。
刊发于《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1期


确定取消关注
  • 取消
  • 确定
九月 小编
2024-04-29 11:25:25
关注

0

推荐
评论
暂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取消 写评论 发送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