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文达艺

朱可:夏日趣事(散文)

2024-03-26 11:09:01

夏日趣事

文/朱可

本篇起笔于2022年8月初,正值炎热夏季、酷暑当头,只因各种各样的避暑方式、日新月异的科技设备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暑热在人们心目中,是可以转变或者远避的。当然,“拉闸限电”除外。作为80后,回忆起儿时的夏天,诸多场景历历在目,其中不乏感慨与妙趣。


大竹版块呈“三山两槽”状,辖区多处丘陵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度日间平均22℃、夜间平均15℃,总体上舒适宜人。但冬季、夏季体感周期较长,往往一冷好几月、一热又是好几月,所以城区及乡镇店铺春装、秋装并不畅销,人们都觉“四季虽长、春秋时短”。


我生于1981年,出生地大竹县天城镇,以中部横跨的“铜锣山”为界,家乡属于“山后”序列,行政区划更名前叫“双河乡”,现在“双河白酒”品牌仍是远近闻名、家喻户晓。本人而言,四十余载,时致中年,即使鬓发花白,但乡音无改,故土气息、家园情结也就成了魂牵梦萦的浓浓乡愁,经常在睡梦中穿回80年代的时空,依稀身临其境、生龙活虎。从家门口放眼望去,一块块稻田、一环环菜地,还有枝繁叶茂的树木、连绵丛生的杂草,虽不是如眉如黛山水画卷,但可体会田园稻花香、蝉鸣哇叫声,也别有一番风味。


那时的夏天,天空是湛蓝的、大地是葱绿的,呼吸的空气清淳甘甜。如果持续高温,再加干旱,一草一木、庄稼农作、蔬菜瓜果都显得没精打采、垂头丧气,亟待雨泽甘霖。那时的村民,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脸朝黄土背朝天,但到了骄阳似火、热浪如汤的盛夏时节,不得不择时而动,甚者点着火把、借着月光连夜奋战。那时的孩子,不太体会父母夏季的苦累,看到皮肤黝黑、汗流浃背的父母,强烈的童心、好奇心驱使要去帮一把,于是在田间地头穿梭,一不小心踩到庄稼、弄坏种苗,引来父母破口大骂:“小兔崽子,滚开点,越帮越忙!”我们只有灰溜溜地跑开,再邀约一群孩子玩转童年世界。


耍水,是农村孩子唯一觉得惊险刺激又清凉解暑的方式,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我们的身影。于是,稻田里、小河中、堰塘边,乃至农民自挖的施肥蓄水坑、挖取制作砖瓦泥土后形成的小水池,都会听到水中嬉戏、打闹的欢呼声、狂叫声。几乎每次都是全身上下水中带泥、泥中带水,回家免不了被一顿责骂,惹火了还遭竹条子抽身,结果第二天“好了伤疤忘了痛”,继续兴致勃勃、无所顾忌耍水玩水。


日落西山,月夜星空,把扇乘凉是大人们忙碌之后的快意时刻。那时的村落院坝以集聚群居为主,一个院子多的十几家近百人,少的四五家二三十人,人丁相对兴旺。大家在一个院坝,有的摆上凉椅,木制骨架、竹片连梯,可以调整高低;有的摆两张长板凳,上面搁上“凉床棍”,怕硬的还在上面铺一层竹席;有的干脆用晒粮食的“大簸箕”,擦洗后直接放到地面作床。于是看到,站的站、坐的坐、躺的躺,人人手中标配一把扇子,有蒲扇、竹扇,时髦的还摇一把油纸扇,充斥着一股蜡油味。劳累的大人们,难得的闲暇,他们用扇子扇出凉风、扇走燥热、扇来安宁,还相互之间聊天摆谈,关注的多是庄稼收成、物价涨跌、打工挣钱等生产生活类的话题。无忧的孩子们,在地坝上跑的跑、爬的爬、滚的滚,有的调皮地跑到大人面前“蹭凉风”,去撩老头子的胡须,又被冠以“狗娃、撇儿”骂名,但男女老少都很开心,其乐融融。



有的家庭忙了农活,夜宵吃得较晚,大多数人家开始乘凉消暑的时候,他们才抬出小方桌,摆上稀饭、凉拌黄瓜、萝卜干品味素食,有时是丝瓜、瓠瓜煮面条,舍得一点的还煮两个荷包蛋,为了节省油不会煎鸡蛋。80年代的农村,基础设施、物质条件、精神文化还比较薄弱或匮乏,纯粹的精耕细作也挣不了几个钱,多养几头猪、几只鸡鸭鹅,逢年过节售卖一些可以改善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家中若有在正式单位、公办企业上班的人,虽是以几十块论的微薄工资,在其他家庭眼中也是“铁饭碗”“香饽饽”。不管是干部、工人还是农民,白天一律忙着,早餐午餐都吃得简朴,搞“短平快”,老咸菜、豆瓣酱下饭都可以,因为要劳动,脑力或体力。只有夜间时间宽松一些,可以把晚餐弄得丰盛一点,当然这只是少数家庭得以实现,时不时饮酒吃肉,多数家庭十几天乃至一个月甚至更久可以奢望一次肉的油脂与美味。



于是,夏夜的农村院坝,夜宵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肉吃的家庭,也就买得起被我们看来极其神奇、极其奢华的电风扇,有“三峡”“钻石”等牌子货,他们一般是关着门在屋里“悄悄”吃肉喝酒。没肉吃的就巴拉巴拉吃面条,或者咕噜咕噜喝稀饭。有的小孩闹着要吃肉吃糖,大人就说,你们现在还好嘛,有吃的不饿肚子,我们那时连续几年大灾荒,吃树皮、草根、糠壳、白泥巴,能抓到一只青蛙直接吞了还是幸运的事,有的人在路上走着走着就倒了,再也起不来了。我们听了很害怕,又为如今的条件感到满足和欣慰,有吃的就是幸福的。


我们院子里就出了一个“铁饭碗”,听说是在部队当了几年兵,本是农业户口,看到其他非农业户口退伍转业安排了工作,天天到上级主管部门去申诉,很多方法手段都用上了。后来上级迫于无奈,将其安排至某大区供销社。那时实行区乡建制,区管乡,区为科级、乡为股级,经过区划调整改革,撤区并乡建镇,只有乡镇同级自辖制。端着“铁饭碗”,现在叫体制内干部、公职人员,在80年代极其落后萧条的农村,无疑是“大爷、大神”级人物。如此,他们家条件自然比较优越,成了全院子买电视机的第一家,别的家庭只有仰望“天花板”的存在。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对影音的初知初觉,是在村上大礼堂或者人口较多的大院子空坝看电影。只要听说哪里要放电影了,放下手中一切忙活,要么早早吃晚饭,要么看完电影回家补餐,家家户户带着自制的火把浩浩荡荡赶去放映的地方,生怕晚了占不到好位置。出发的时候太阳仍是咄咄逼人,电影结束后道路上满是星星闪耀的火把,甚为壮观。我依稀记得小时候看过的《少林寺》《霍元甲》等电影,观众们哪怕热浪袭身、衣衫尽湿,甚至人群汗味起起伏伏、扑鼻而来也全然不畏,只目不转睛、聚精会神盯住白布巨幕,感受片中飞檐走壁、凌波微步、南拳北腿、刀光剑影,那时不懂拍摄电影的道具、特技等科技元素,只觉得电影人物很神奇,像现在西方影片中的超人一样,无所不能。



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乘凉消暑的电风扇、冷风机、空调早已不是奢侈品,家家户户都能购买,只要有电就能享受。家境稍好的还可以举家出游到避暑山庄、清凉山区等地,既可以欣赏祖国大好河山,又可以在凉爽幽静的大自然中快意人生。总之,科技给人类、给全社会带来了便利,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让我们追寻美好、享受幸福。

     朱可,男,现年42岁,四川大竹人,中共党员,大竹县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在纸质媒体发表作品30余篇,在网络媒体发表作品50余篇。


确定取消关注
  • 取消
  • 确定
九月 小编
2024-03-26 11:09:01
关注

0

推荐
评论
暂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取消 写评论 发送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