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文达艺

吴华:为奋斗者的激情书写 ——读《跋涉记》几点体会

2023-12-28 10:56:10

为奋斗者的激情书写

——读《跋涉记》几点体会

文/吴华

综述:《跋涉记》是达州市文学艺术院特聘作家何武的长篇报告文学(又称非虚构),一万八千多字左右,发表在《海外文摘》2023年11期上,是为本乡本土的奋斗者——企业家书写的佳作,讴歌创业者、抒写新时代,宣传本土成功人士,作家用心用情用功之深值得佩服。这篇报告文学,也是大竹近年来,少有的、文学性极强的精品力作,更是作家创作实力的集中展现。不仅把大竹一位企业家——谭连福整个奋斗历程,写得全面、生动、精彩,更为重要的是写出了跋涉者创业的艰难。常言道,每一个成功者,都要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才会修成正果。所以,我要说的是,这篇作品是上品,作品中的主人公,更是人中龙凤,是我们的榜样。

报告文学很多,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真正要写好一篇报告文学很不容易。

报告文学与非虚构的的联系与区别:

“非虚构”是一种文学创作形式,也称为“创意非虚构”或“创意写实”。它是指作者以真实的事件、人物、场景等为素材,通过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将这些素材进行加工、整合和重构,创作出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的作品。与传统的新闻报道、纪实文学等形式相比,非虚构文学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更加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更加强调文学性和艺术性。非虚构文学在中国的发展比较晚,近年来在一些文学杂志和出版社中逐渐兴起,并受到了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非虚构是指以真实事件、人物和事实为基础的文学作品或创作形式。它强调对真实事物的记录、描写和分析,以求真实性和客观性。

   下面谈谈对这篇非虚构作品的几点体会:

一、主题新颖、厚重。《跋涉记》将主人公定位为创业路上的跋涉者,主人公的命运多舛,仿佛与生俱来,福儿的前半生好象都与苦难有缘。10岁丧父、养猪失败、离婚、外出打工时又被蛇咬、后面经营中又赔损失几十万……好象这些苦难是上天有意为难福儿,让他一路坎坷。一个人如果没有特殊的毅力,是不可能战胜人生道路上的困难的,一个困难往往会打败一个人,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以至于这个人就废了。这篇报告文学主题充满正能量。文章既是谭连福个人奋斗史,也是巴野飨刨猪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史。创业者的艰辛、跋涉者的不易。通篇来讲,好象真正改变命运的人——女主人公杨远清出现后,福儿就开启了人生的好运。俗话说一个好女人旺三代,也就是能改变三代人。杨远清无疑是福儿命中的贵人。

二、结构设计巧妙合理。整篇报告文学分六个部分:小院是生活开始的地方、老家永远是生活的精神支柱、生活就是于痛苦之中愉悦地跨越痛苦、路上才是向往的生活、有苦有甜才是生活、尾声。这六个部分将人物的叙事详略得当地进行了恰当安排,因此写起来,有章法、有进退有据。洋洋洒酒一万八千字,时儿激情澎湃地书写,时儿引经据典,时儿详细刻画。作家的设计匠心独运。

三、语言酣畅淋漓、充满激情。文学作品,语言是建筑材料,没有好的语言,就如同一座大厦,没有好的砖瓦、钢筋、水泥,再好的设计也会垮掉。所以作家在锤炼语言方面是下了功夫的,也是多年来,他具备过硬的语言基本功才能驾驭的。通篇都有这样的例子,不一一列举。

四、驾驭素材的能力。全篇一万八千字左右,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时间跨度大,从出生开始,写到现在,五十多年,经历的时代多,改革开放之前、初期、新时代,空间也是家乡、沿海,再回家乡,在大竹发展,经历的磨难多,创业的事多,素材也多,作家是通盘考虑,精心安排,大手笔。

五、对人物的挖掘方法灵活多变。

大竹县巴野飨.刨猪汤美食节举办了多年,刨猪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何武当旅游局长时,精心扶植培育的,他对福儿的了解,是一般作家不能比拟的。所以,只有他才能把福儿写全面、写准确、写精彩。

对人物的把控的准确,是有原因的,为什么他写得这样精彩,既有事件的讲述,又有内容思想的挖掘,还有历史脉络的深度上去想象。引用恰当、想象合量、描写准确、细节感人。

六、想象丰富,细节感人。“散文是不可以虚构的,但可以想象。”这是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散文专委会主任蒋蓝的观点,很多作家也赞同这一观点。这篇报告文学(非虚构),用大量的想象,还原真相,抵达人物内心世界。例如:“春节前夕,母亲买回了一块肉、一叶猪肝(在农村是抢手货,与肉同价)和一笼心肺。母亲将心肺反复清洗切碎,拌上佐料倒进沸腾的鼎罐。火塘里的火燃得旺旺的,铁三角上鼎罐里的香气四溢了。母亲哗哗的往土灶锅里舀水刷锅,咔咔的往灶膛里添柴升火。锅里的油在冒烟了,母亲忙将切好的猪肝片倒入翻炒一会儿,迅速放下已切段的酸海椒,飞速地翻炒,那横冲直撞的辣味,呛得福儿幸福地咳嗽、流泪……炒熟的猪肝铲进了盘子,炖熟的心肺和汤舀进了钵儿,福儿与哥哥姐姐们吃得可欢啦。母亲没有吃猪肝,她用筷子在盘子里来回扒拉,终于找到了两片猪肝搛在了福儿碗里。母亲吃得很慢,每吃一小块儿心肺都慢慢咀嚼,每喝一口汤都细细品味……”“每天出门天蒙蒙亮,深夜归来小山村已沉沉入睡。他做烟生意,也遇到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困难,有时烟进多了挑不起,他咬紧牙关挑起哭;进的有些烟滞销发霉变质,他怀抱即将销毁的香烟心痛不已;有的人买了烟不给钱,他对这种地痞人渣深恶痛绝又无可奈何……”等等。

七、引用恰当、思想深邃。全篇引用古今中外精典论述,为报告文学增色添彩,为读者打开认知大门。从深度上去认识奋斗者、创业者。作家这样写,既是一种探索,更是一种创新。给人以崭新的视角,难能可贵。所以文章显得不单薄,而厚重。思想性、哲理性都很强。文章主题,主人公福儿是跋涉者,作家在写作的道路上何尝不是跋涉者,所有的创业者,更是跋涉者,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有着成千上万的跋涉者,从个性到普遍性。

如:清代汪昂在所著《本草备要》一书中,论述猪肉的章节颇有神韵:“猪肉,其味隽永,食之润肠胃,生津液,丰肌体,泽皮肤,固其所以。”

《左传》称:“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古人无论是祭社稷、祭山川都要用猪,祭祖先、祭神灵用猪肉沿用至今。
猪既是“六畜”之一,还是“十二生肖”之一,其历史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独具特色。如“家”字下面有个“豕”字,说明猪在中国人的家庭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猪代表着丰收和财富。

   老子说:“人之大患,在于我身。”人有身体,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愿望。庄子的观点是:“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自然赋给我们的身体,就要坦然接受生活中各种劳苦忧患,生活的意义就是于痛苦之中愉悦地跨越痛苦。生活就是这样,无数的痛苦和烦恼,一个一个地跨越就是。’

《吠陀经》里有句话:“一切知,俱于黎明中醒。”

台静农晚年最常用的一句话是:“人生实难,大道多歧。”前半句感叹人生的无常;后半句出自《列子》中寓言,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驾车出行,“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达。”

《易经》曰:“烯于阳而炀于火,曰腊肉”,也就是祖先传承下来的腊肉制作,先用大量盐腌制猪肉,然后通过晾晒或烟熏使鲜肉风干,就制成了腊肉。腊肉味道鲜满,而且营养丰富,可以长时间保存。

从这些引经据典中,可见作家知识渊博、功力之深。总之,这篇可圈可点太多,因为时间关系,我就谈这些,下面交给其他同志来分享。


作者:吴华,四川大竹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幸福大竹》编辑部主任,大竹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大竹县科普作家协会副主席。在《四川经济日报》《今古传奇》《大渡河》《芳草地》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百多篇。出版散文集《趟过月亮河的梦》15多万字。

确定取消关注
  • 取消
  • 确定
九月 小编
2023-12-28 10:56:10
关注

0

推荐
评论
暂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取消 写评论 发送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