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楠:情感叙事中的时代镜像——简评马晓平长篇小说《小满》
小说创作本质上是释放久藏于心的“秘史”,是融于情致、禀赋于温度的通俗读本。在长篇言情小说《小满》的叙事过程中,马晓平以对爱情、人性与现实的书写,去检视流散光景中那些别样的情致,开启了文学创作的“感性和身体之旅”。她从日常生活进入情感叙事,推演人物的日常身份和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爱情。 马晓平从女性叙事的角度,叙述了人生和爱情,乃至人性的温情与凉薄。在作品的真诚真实之处,读者于自带“烟火气”的叙述情景中,或许会逮住自己的踪迹,平凡庸常却又难以言喻。当然,仅有真实还远远不够,她要把超越现实的精神内核植入故事情节中。对定位于长篇言情小说的《小满》而言,塑造出积极的人生观,才是作品的立身之本。然而,如何塑造“人物”,让人们在“影响的焦虑”中相信爱情,成了一个现实命题。《小满》借由王诗敏、汪建、陈子昂等主要人物的成长经历和情感关系,试图映射社会性的观照与思索——虽然聚焦的是人生与情感题材,但小说的诱人之处,并非缠绵悱恻的爱情,而是落脚在——呈现不同生活境遇中的男女主人公,以及附着在“她”或“他”身上,那些极具差异化的生活样态与人生状态。 从言情小说内部材料的组织和逻辑来看,马晓平小心翼翼地围绕着爱情的外延打转,总想戳破它的本质。她对笔下人物内心深处的量度与挖掘,对心理活动的表白、刻划,是较为细腻、透彻、深刻而又真实的;对感情世界的拿捏也比较到位,别有一番情致。 情感叙事中最重要的爱情叙事,是一个永恒的母题。爱情的魅惑之处,任何语言都无法陈述其千万分之一。爱情既美好又遗憾、既长久又短暂,它依附于肉欲与原始动物性的躯体,却又披挂着从《诗经》以降,那件浓情与浪漫的外衣。《小满》的美学源点,是作者直面了“本能”。作品深入架构角色关系、情感以及故事主题,不同“人物”的视角和经历交织在一起,创造出复杂多变的情节线。在反映了一个历史阶段、一个阶层、一代人的爱情生活与命运的同时,把每个“人物”的动机、欲望和挣扎,戏剧性地投入小说情节,将人性的私欲暴露得一览无余。 所有爱情的起伏曲线,都是基本相同的。人们都大致了解它的轮廓和走向,但无人能够毫无偏差地规划爱情——无人可以预设每一次爱情的发生,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走向结局。王诗敏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生活磨难和爱情挫折,但恰恰是这些,让这位小说“主角”能从坎坎坷坷的生命历程中,捡起幸福的感知力,并且体验到爱情的最佳式样。更重要的是,小说以女性的温婉与断想书写,每个自然生发的细节,又景然落于纸本,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和情感体验。向置身当下,对美好爱情心怀憧憬的人传递信心。虽然《小满》并没有直接给出关乎美好爱情的最新答案,但人们似乎能从对本书的阅读中,完成一场对自我的观察和审视。马晓平通过情感叙事,构造出了更为开阔的空间——爱情,应当是每个人想象中的样子。 优质文学艺术产品,应当与社会文化互为镜像。《小满》着重描述王诗敏的奋斗史和情感史。马晓平通过对事件描述、对情状感知,展现日常生活中真实的情感样态和意义,恰恰是潜藏在这部长篇小说里的社会价值。通过对王诗敏及其关联人物的梳理,可以看到马晓平想要强化虚构的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互动关系。至少,在作品内容上,她试图将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那一代人的成长与生活经历,与新时期城市生活经验叠合于一体的努力,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个人情感难以预知的渗化奇变,以及生存际遇的冲撞砥砺,强烈地震撼了她的心灵与情感,她不得不把这种震撼,通过小说语言记录下来,让她逐渐从“爱情的描述”转向于“爱情的拷问”,以此作为她艺术生命的一种承载,进而达至叙事的回归与人性的解放。 《小满》静载马晓平的睿智与激情。她以自由的灵性与情致讲述故事,声域中带有一丝淡淡的柔媚和清甜之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