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由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中共达州市委宣传部主办,达州市文学艺术院(巴山书画院)、达州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达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达州日报社、达州市书法家协会承办的“墨相——马骏华书法作品展”7月18日在巴山书画院(达州美术馆)开幕。
本次展览汇集了马骏华几十年来创作的107件书法作品,内容丰富,书体齐备,形式多样,皆为马骏华先生性灵与心相的真实表达,展现了他内心所受的文化滋养与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即日起,市文学艺术院持续推出“墨相”马骏华书法作品线上展,让我们一同欣赏、感受马骏华书法艺术的魅力。马骏华
1955年生,回族,四川达州人,大学学历。四川省第九、十、十一届人大代表,达州市第一、二、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原达州市文联主席,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达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巴山书画院院长、四川文理学院客座教授。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作品先后参加全国书展、全国中青年书展、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首届国际青年书展、日中友好书展、日中名笔会展、中韩书法交流展、韩国世界美术大展等国际国内省级重大展览并获奖。作品选入《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书法年鉴》等百余部书法专集中。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及国内外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或被刊刻于国内外多处碑林等。先后出版《马骏华书法作品集》《马骏华书法艺术》《巴渠风书法艺术——马骏华》《养真——马骏华书法集》《马骏华书巴山书画院记》。先后获达州市“五个一工程”一等奖,第一、二届巴渠文艺贡献奖,达州市首届文艺政府奖,达州市建市20周年突出贡献奖,四川五一文学艺术奖,全国五一文学奖,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拔尖人才”称号。先后作为四川省书法家代表团、文化代表团成员应邀赴韩国、欧州、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书艺交流考察访问。2020年作
▼
墨相毕露即真相
——读“墨相·马骏华书法作品展”文意所见
吴星辰
马骏华书法作品展以“墨相”为标题,副题进一步阐释“墨相即心相,托物寄寓,毫楮无言”。墨相在表,真相及里,把稳了视觉艺术展览的点睛之笔,为主旨内涵画龙点睛。展览展出作品创作年代最早的是1988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之初的行书条幅《临米芾墨迹》(P81),内容为《蜀素帖》的前半部分,止于第五首诗。《蜀素帖》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于元祐三年(1088年,时年约38岁)创作的行书绢本墨迹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马骏华先生时年约33岁,选择刚好在900年后通过临帖与南宫隔空对话,墨相通篇纵横挥洒灵动,深得“美”帖之内涵美。《蜀素帖》是长卷(29.7cm×284.3cm),《临米芾墨迹》是条幅(133cm×46cm),变长卷为条幅,纵横之变,在2011年行书对联《纵横疾涩联》(P84)的“纵横有象书方妙,疾涩得法艺始精”遥相呼应。蔡邕《笔论》言,“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冯武《书法正传》载蔡琰述她父亲蔡邕曾道:“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矣。”从马骏华先生上世纪九十年代创作时序看:1995年草书小品《李贺诗》(P24)、1997年草书横幅《常建诗<题破山禅师后院>》(P27)、1998年草书小品《王维<竹里馆>》(P67),结字纵横之妙已足。到1999年行书对联《拨云倚山联》(P73),运笔疾涩之精已至。十年之间的书艺已是“便捉蟾蜍共研墨,彩笺书尽剪江波。”此时的“墨相”锋芒毕露,只要观众稍有眼力,于诸多公共建筑、公共品牌的匾额榜书均可不看落款钤印便知是“骏华书”。2010年至2013年马骏华先生与我在达州市文联有工作交集,马骏华先生作为主席虽公务繁忙,但在办公室角落的长条桌旁、凤凰山雅舍三友堂大平桌旁、“三下乡”送福送春联的小圆桌旁……多次目睹主席挥毫泼墨笔走龙蛇,或小楷汉隶或行草篆籀,或尺牍斗方或扇面对联,往往都是一蹴而就、一气呵成,无数次想从废纸中淘宝,均无功而返。所以要选马骏华先生的书法精品,不止成千上万,展览仅选择1988年至今35年间107件作品“以偏概全”来展示半生“墨相”,必有背后的机缘。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108代表圆满,祈年殿108石栏、《水浒传》108将、《红楼梦》108回……《佛说木患子经》说“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随……”于是空一件“求缺”,便充满了哲学智慧,对于马骏华先生书法艺术创作而言,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件。马骏华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送万福进万家下基层公益活动”先进个人,在常态化进行的元旦春节免费送“福字”、送“春联”的活动中,他的“摊位”往往被围得水泄不通。因为老百姓不认什么中书协会员、市书协主席的头衔,就看谁的字“墨相”顺眼受看。马骏华先生不拘笔墨纸砚天气环境等客观条件限制,书写的桌子高矮不论、大小不论,甚至在木板上也可以写、在乒乓球台也可以写……台子位置宽大站正可以写,位置狭窄侧身也可以写……遇到风吹时可以写,遇到雪飘时也可以写……大概是因为“会者不难”的举重若轻,他看起来总是和颜悦色、乐此不疲,辛苦的“书法劳动”似乎成了轻巧的“书法表演”,用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之“美”感染了人民群众,在普及中提高,提高了再普及,往复循环,播下了无数“审美”的种子。关于书法理论摘录,展览有行书尺牍《苏轼论书语》(2005年,P65;2015年,P86;2016年,P96)、行书条幅《杨守敬学书迩言》(2018年,P29;2020年,P102)共五件作品。苏轼与杨守敬分别代表了学习书法重在临帖、临碑两条路径的殊途同归。窃以为,“墨相”所有表现出来的“巧夺天工”,其实都是“年深月久”的入古加上“一朝分娩”的创新,“宁拙毋巧”才是马骏华先生笔墨的本底。其一,2012年行书对联《书以文升联》(P90)“书以钟张为祖,文升秦汉之堂”,指向要学就学最早的、要学就学最好的。曹魏钟繇是楷书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东汉张芝独创了草书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书圣王羲之亦对“钟张”自叹弗如,孙过庭《书谱》记载了王羲之曾说:“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其二,2021年隶书对联《瓦当铜盘联》(P98)“瓦当文延年益寿,铜盘铭如意吉祥。”指向除了要有书卷气,还要有金石味。石鼓、钟彝、汉碑独特的雄浑古拙所谓“金石味”,故有“瓦当文延年益寿,铜盘铭如意吉祥”之说。散发书卷气的除了上文提及的《临米芾墨迹》外,还有草书中堂《节临黄山谷<诸上座>》(2015年,P7)。透露金石味的作品更多,临“金”先后有:篆书中堂《临<秦诏版>》(2012年,P60)、篆书中堂《临<散氏盘>》(2014年,P25)、篆书中堂《选临<毛公鼎>》(2018年,P14),临“石”先后有:隶书斗方《临西安砖文》(2008年,P83)、隶书条幅《选临<石门颂>》(2004年,P36)、隶书中堂《临汉中石门刻石》(2013年,P28)、楷书中堂《节临<汝南王修治古塔>》(2014年,P16)、隶书中堂《临<开通褒斜道>》(2019年,P9)。不难发现,马骏华先生诸体皆能,但隶书的“拙”深藏浅露,“墨相”自成一体、独为一家,其风格韵致在中国当代书法史上也是可遇不可多见。马骏华先生很多书法作品充满了闲情逸致。展览展出1997年(P11)、2001年(P79)、2002年(P54)、2005年(P32)、2016年(P61)以《菜根谭》为内容的横幅、团扇、条幅共五件,这部明代语录体著作揉合了儒家中庸之道、释家出世思想和道教无为思想,足见对洪应明隐者高逸超脱情怀的偏爱。2015年篆书中堂《无门和尚诗一首》(P100)最有代表性。宋朝无门慧开禅师《无门关》中一首“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诗句琅琅上口,最先是佛门弟子爱颂,后世广为流传成为名篇。如果看见“墨相”的“赋闲”就认为马骏华先生“好闲”那就大错特错了,走的人多了才能形成路,诗书乃大道,更需要书法领军人物知重负重,如长征一样,意志坚定的带领大家共同前行。马骏华先生一直致力于达州文艺阵地的呼吁和奔走,无论做文化馆、文联领导,还是做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无数次关于建设书画院和美术馆的心声终于有了回音。2014年前后,乘着文艺工作座谈会的春风,巴山书画院、巴山文学院、达州文艺之家建设项目在凤凰山半山腰相继落地,一时间,此地“赏墨韵群贤毕至,品茶香少长咸集”(2015年,行书对联《赏墨韵品茶香联》,P93)。“真相”就是马骏华先生时年60岁,作为达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巴山书画院院长虽仍有案牍劳形,但所做工作均与书法密不可分。或许是凤凰山见景生情,退休了行政职务职级,更多精力可少管“闲事”转而专注“正事”,自然是人间最好的时节。马骏华先生深知“文运关乎国运,笔墨当随时代”。书中有2012年小楷团扇《毛泽东诗词三首》(P50),在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之际,压抑住“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的豪迈,收敛狂放的笔墨,用工整楷书敬书毛主席诗词《菩萨蛮·大柏地》《念奴娇·昆仑》《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以示尊崇。2018年隶书中堂《改革开放怀伟人》(P78),笔墨有力婉转,作为青年时期就开始亲历改革开放的文艺工作者,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直抒胸臆表达对邓小平主席“倾情实践验真理,锐意改革着祖鞭”的感恩之心。2022年隶书中堂《习近平讲话语》(P17),语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21年12月14日)。作品摘录10段精华经典,全篇含落款共1075个字,在新时代的文艺春天,用最擅长的隶书精心创作而成,是所有展出作品中字数最多的一件作品,“墨相”足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真心拥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新时代需要文艺大师,也完全能够造就文艺大师!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我们要坚定这个自信!”当文艺号角“润物无声”(2021年,榜书条幅,P19),当巴山书家“厚积薄发”(2021年,隶书斗方,P52),在“千岩竞秀,万壑争流”(2020年,榜书对联,P1)的大巴山里,一定能够孕育出享誉书坛的大师名家!
马骏华先生,我也尊称为“马老”。一因,他是我的书法老师,一直指点、传授书艺至今;二因,其书法作品老辣、个性突出、风神独具、有思想、见精神。
“铁划银钩如凤舞,铜撇金捺似龙飞”,这是我品马老书法作品最深的感触,正如他在展览作品中的一副对联文本内容所推崇的“书无俗韵精而劲,笔有神锋老更奇”的那种真实体现。马老的“线”入古出新,揣得沧桑、习得深刻、用得精妙、抒得酣畅。就是这一根线提升其书法艺术价值的高度,彰显出其为人为艺的昂扬、鲜活、生动的姿态与气质。
我识得马老的名字缘于报刊上。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刚到学校教书,因读书时就好写字。偶然在一本刊物上看到一幅对联,顿时眼睛一亮,作者署“马骏华”,于是便剪下来收起。我现在书柜上还放着一本纵式小笔记本,鼓鼓囊囊的,里面夹着很多报刊上剪下来的书法作品,马老的那幅字就在其中,时不时拿出来欣赏。
后来,我把写的字拿给唐昌虎老师指点,问他晓不晓得“马骏华”。唐老师说:“认得,认得,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书法。他是一位出名的书法家,在省展、国展中多次入展、获奖。你咋个晓得他?”我说在报刊上看到他的作品,写得很好,不知是啥子毛笔写。“长锋羊毫,他碑写得多,线条像凿出来的。”唐老师回答说。我又问,啥子叫碑哦?“写碑就是临习古人刻出来的那些字。”那时只听得半懂不懂的。再后来,大竹几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搞书法展,我也在其中。马老亲临现场指导,给予我们极大的鼓励。在饭桌间,他说对魏晋、秦汉的经典作品临习了很多……得了马老指点后,我们才开始认真临帖,走出去广泛交流。
品马老的书法,与众不同、格调高、充盈着金石气、墨韵无尽、回味无穷。评判一种书法作品格调的高低,关键在于看线条的质量。王铎曾指出:“学书不参透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多也。”当时并未明确称“金石气”,而如今称之。马老砚耕数十载,以追求古意的审美意识,取法碑刻书迹,遍临金石铭文,线条挥洒凝重、朴厚、刚健,敲之有声。古人提出“重如崩云、万岁枯藤、千里阵云”等审美感受,其实就是说明线条的高质量感。马老用笔正锋、重按涩行、笔实墨沉、藏骨包筋、含文蕴质,做出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注定了其书作的高古。
品马老的书法,明显有“势”。从线形、字形、连带、笔画的相互呼应、互动、气韵等都贯穿着势。得势则力生,无势则力弱。书法从根本上讲的是“势”的综合体现,不求势则神采失,习书须识势。观马老作书,凝神静思,将一身之力达于笔端,倾注于点画之中,力出字健。马老乃识势取势之高手也。
品马老的篆、隶、小楷作品,充满着活泼的生命力。即便正体书作,也字字不孤,通篇气韵畅达,有行草笔意。
马老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沿袭了清末、民国时期碑帖相融的书风。这也是当今书界蜀风的鲜明特征。这段时期,习书者不再追求“刻与凿”,而是把秦汉、魏晋的“金石气”与后来的“书卷气”融汇在纸上,抒写性情。当然,马老是有思想的书者,是有意识地选择了自己的作书道路。他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不拘泥于世俗礼法,大胆地对“真我”不懈追求,抒写真性情。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成功之处,也给吾辈带来了良多作书启示。
马老,不老矣!他笔下富有生命力的线,可期再孕再生,以臻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