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文达艺

“墨相”马骏华书法作品线上展⑦|隶书小品等8件,附刘智强、彭闽湘书评

2023-07-27 15:08:00

编者由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中共达州市委宣传部主办,达州市文学艺术院(巴山书画院)、达州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达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达州日报社、达州市书法家协会承办的墨相——马骏华书法作品展”7月18日在巴山书画院(达州美术馆)开幕。

本次展览汇集了马骏华几十年来创作的107件书法作品,内容丰富,书体齐备,形式多样,皆为马骏华先生性灵与心相的真实表达,展现了他内心所受的文化滋养与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即日起,市文学艺术院持续推出“墨相”马骏华书法作品线上展,让我们一同欣赏、感受马骏华书法艺术的魅力。

马骏华

1955年生,回族,四川达州人,大学学历。四川省第九、十、十一届人大代表,达州市第一、二、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原达州市文联主席,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达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巴山书画院院长、四川文理学院客座教授。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作品先后参加全国书展、全国中青年书展、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首届国际青年书展、日中友好书展、日中名笔会展、中韩书法交流展、韩国世界美术大展等国际国内省级重大展览并获奖。作品选入《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书法年鉴》等百余部书法专集中。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及国内外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或被刊刻于国内外多处碑林等。先后出版《马骏华书法作品集》《马骏华书法艺术》《巴渠风书法艺术——马骏华》《养真——马骏华书法集》《马骏华书巴山书画院记》。先后获达州市“五个一工程”一等奖,第一、二届巴渠文艺贡献奖,达州市首届文艺政府奖,达州市建市20周年突出贡献奖,四川五一文学艺术奖,全国五一文学奖,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拔尖人才”称号。先后作为四川省书法家代表团、文化代表团成员应邀赴韩国、欧州、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书艺交流考察访问。
刘基语,隶书小品,
67cm×23cm,

2019年作

龙,榜书斗方,
67cm×70cm,

2012年作

辛弃疾词五首,小行楷横幅,
25cm×137cm,

2004年作

大象无形,隶书小品,
38cm×34cm,

2014年作

陆游诗句,草书小品,
70cm×33cm,

2015年作

毛泽东诗词三首,小楷团扇,
32cm×32cm,

2012年作

郑板桥诗,行草横幅,
20cm×138cm,

2020年作

厚积薄发,隶书斗方,
38cm×38cm,

2021年作


【贺“墨相”书展·诗文书评】

正极奇生,大巧若拙
——马骏华先生书法创作的启示

刘智强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马骏华先生便先后参加书法全国展、国际对外交流展、省级重大展览,至今已逾百余次,其艺术成果载入《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书法年鉴》《中国书法家传记》等百余部书法专辑中。书法作品被刊刻于国内外多处碑林,还被人民大会堂等国内外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曾出版《马骏华书法作品集》《马骏华书法艺术》等。

书法艺术在中国源远流长,不仅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更是一门重要的艺术形式。书法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既有审美价值,更有精神指导作用。而书法艺术创作,则是书家书法审美追求和艺术实践的重要表现。马骏华先生在书法创作中,深刻领悟书法的“金石气”,不断推陈出新,勇于尝试书法书体融合,并且植根传统,注重追求个性表达。马老书法创作中的经验,对我们今天的书法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1、 法度:遍临诸帖,自成一家

马骏华先生自幼习书,初法颜鲁公,进而师法王右军、米南宫、黄山谷,继宗秦汉,尤爱汉魏六朝碑版、并对明清以降诸名家作品做过较系统研习。对砖文、帛书及敦煌写经亦有大量涉及。书风南北兼容,入古出新,开张大气,纵横有度。作品追求苍劲隽迈、洒脱蕴藉,书体以行书、隶书、小楷见长。

沙孟海先生曾言:“临摹碑帖贵在似,尤其贵在不似。”马老在碑帖临创实践中是深谙此理的,多年如一日,践行着自己内心追求的审美理想,他不以得其“形似”而驻足不前,他总能将自己心中追求的“金石气”贯穿作品始末。他曾对我说,“我不管人家怎么看我的作品,我就是这么写,好与不好让后人评价去”。这是一位为艺者的魄力,更是一位追求内心艺术审美理想者该有的笃定,这也终究铸就了今日人们所见到那个书法风格显著的“马体”。
2、 形式:金石气质,一以贯之

“金石气”是中国书法审美范畴中的重要话题,在碑学里多被提及,主要表现为青铜器物和石刻碑版上呈现出的苍茫、迟涩之美,往往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早年在达州曾有幸现场观摩马主席作书,他高杆悬腕执笔,讲究线条的变化和丰富性,试图在不同的书写节奏间,用自己特有控笔方式,用尽笔根、笔肚、笔尖所蘸之墨,方才另行舔墨。如今,马老的“金石气”已经赋予了他书法作品一个独特的标志,也是衡量其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书法的创作过程中,马老注重对笔画、结构、布局等方面的细节把握,强调画面的整体感和协调性。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个人的创意风格,更重要的是他尊重传统技法,并致力于挖掘书法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试图突破碑帖审美桎梏,最终形成其独有的书法韵味。

纵观此次马老展览作品,无论作品尺幅大小,在他的大字隶书、立轴行草、镜面小楷书作中无不都折射出一种“金石气”。这种“金石气”是他在艺术审美上的追求,也是他笔端的自然流露,更是他打通各种书体的一个有效路径,并且一以贯之,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期待。

马老展览的书作,形式多元,将书斋雅玩与时下展厅形式有机结合,突破传统形式的限制。他的作品十分注重篇章的“分量感”与完整性,注重作品形式的变化,总是给人一种想象的余地!澳大利亚画家奥班恩就曾说道:“在艺术家的作品里我们发现一种创造的想象,而在画匠的作品里我们只看到技巧的呈现。”马骏华先生书法作品无疑给人是有想象空间的,他并非在一味地表现笔墨技巧,这是他多年如一日,笔耕不辍修行的结果。
3、 观念:笔耕不辍,人书俱老

孙过庭《书谱》中关于个体书写的进阶,有过著名的论述:

“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纵观马主席这几十年来书法创作实践中作品的变化,无不展现了孙过庭讲的“平正”——“险绝”——“平正”几个阶段的渐变,也终在即将“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年龄,渐臻“人书俱老”之佳境。

用心经营着自己的艺术天地,也影响着一批批年轻人。作为达州市书协主席,马主席常常深入基层,为推广中国传统书法不遗余力,在重大展览来临之际为家乡书法爱好者们举行看稿活动。马主席每年还会带队组织家乡书法家们,在春节前夕到基层举办写对联、送福字等系列送文化下乡惠民活动,他也因此两次被中书协评为“先进个人”。达州市书协三次被中书协评为“组织工作先进集体”。这些是市书协集体的荣誉,也是上级组织对以马主席为首的艺术家们,多年坚守初心,耕耘艺术,组织群众开展书法活动,努力共同推动达州书法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见证和认可。马骏华先生的书法艺术生涯和实践,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典型!

我也非常幸运,早年在大学期间得刘元良老师引荐之恩,在书法艺术学习上先后有幸得到凌灿印、姚春、尹羿之、侯忠明、马骏华等诸位先生前辈的关心和悉心指导,让我走上了后来的书法研究之路。亲身所感,仅以此文,向马老致敬!


观马骏华老师隶书作品有感

彭闽湘

山高水长,习书是一条漫长的路,尽管终点仍属远方的存在,而充满希望的旅途,它所激起的对生活的热忱,对生命的体悟,已经胜过终点的到达。
翻开《墨相》样书,我是先睹为快的幸运者之一。百余件作品,篆隶真行草,从擘窠巨制到蝇头小楷,从丈二条幅到典雅小团扇,形式可谓绚烂,色彩可谓热闹。
众所周知,马老师五体早已融会贯通,早年以行书跻身全国青年名家之列,又继之以小楷技惊四座,但若一定排个序,依我浅见,隶书当推第一,尤其大篇章大构成更见精彩。
观马老师的隶书,会让我联想到远古时期的巴渝舞。《左传》载“周武王伐纣,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远古的巴人,在大巴山崇山峻岭中生存,群体打猎,舞蹈是他们庄重的仪式。史料记载《巴渝舞》这个名字是刘邦给的,以表彰巴人在帮助他平定三秦时建立的功勋。巴渝舞是武舞,是群舞。勇猛彪悍的巴人,手持盾、矛、戈、戟,随着铿锵的音乐、激越的鼓声在舞台挥动,给人带来一种气势恢弘的体验,看似狂野粗犷,仔细看,进退有序,井然条达。
马老师的隶书,也有这种剑弩齐列的森严壁垒,乍一看,它不像我们熟悉的那些东汉成熟时期的名碑佳构,而这,正是马老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采得群芳艳,为酿自家蜜”,临摹经典碑帖,无非是要找到古人的“金针”,织就心中的画卷。细观察,其隶书,在在处处无不是秦汉六朝碑版的精神焕发,钟鼎的浑朴,秦篆的劲利,汉隶的硬拙,皆淋漓于他的笔墨线条中,汇集成巴渝舞的律动。如《毛笔赋》《龙潭怀古》《弟子规》《曹孟德诗二首》等,要么字距紧行距宽,要么字距远行距密,甚至如中堂《改革开放怀伟人》,行距字距均小于字内空间,呈现的是方正、整饬的集体风貌。
我推测这与马老师的职业生涯有关,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大格局、整体观,必定会影响其创作观。但这并不代表牺牲个性,恰恰由单字造形不拘一格,比如破扁方为长方,收缩横向波画,弱化蚕头雁尾,使头项伸长的竖画,使底盘稳健的点画,让马老师的隶书辨识度极高,那些独具韵味的点画,或横冲直闯,或腾挪避让,展示出来有如巴渝舞般蓬勃的集体力量,一种先声夺人的阵仗。
“书契之兴,肇乎中古”,一者著于竹帛,一者镂之金石、琢之盘盂,后世演变又有南帖北碑各擅其时。清人阮元在《北碑南帖论》里有分析:“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自清中晚期碑学逐渐成为主流,流风余绪延及当代,生长于川东北、巴人故里的马老师,选择碑学,不止受时风感染,更是因为巴山渠水滋养而成的性格使然。巴人的耿介、豪迈、坚忍、使命感,在他身上有着充分的体现,当这一特质转化到书法艺术时,取法碑派,以秦汉为皈依,是其本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也是“书者如也”的体现。每想到马老师“神采栾栾”昂首阔步的样子,流美淡远、逸笔草草的小情小调,确也不太符合他的形象。
前不久,随市文联组织的“制造业强市主题创作采风”活动,去到位于大竹的四川东汉醪糟有限公司,公司创始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唐祥华先生见到马老师,分外亲热。他告诉我们,年轻时两人常在一起喝酒聊天,马老讲过一句四字箴言“侧身天地”,让他受用一生。在功成名就的今天,他边说边转侧身体向前行走,以诠释对这四个字的理解:“逆境时,侧身可积蓄力量;顺境时,侧身是谦虚谨慎。”他的举动,博得大家的称赞。马老师笑着说,没想到无心的一句话,老唐一直记得。
人生旅途就是这样,在某一个瞬间,突然被一束光照耀,从此,前方的道路明晰起来。所谓“仁者立人、达人”,某种角度说,马老师是一束光,照亮过许多人,给他们以前进的方向,而且这其中的许多人,也成为一束光。
我当时想到更多的是马老师站立时的书写方式:“侧身书案”。想来大家对马老师侧立各种桌案,肘臂横展,高执笔管,在横向铺就的纸面书写竖式作品的情形都有印象。现在想来,采用这种姿势时,纸张如深稳厚实的大地,书写者书写边退,一静一动,正是“纸上耕耘”的写照,也让人不禁想到布袋和尚的一首禅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侧身书写,使身体最大限度灵活,加之马老师素喜长锋羊毫,比之蔡邕时代的“笔软”还要难驾驭。曾有时贤浩叹,“若把羊毫写到硬,庶几掌握用笔之法。”马老师的用志不分与工具的极柔极软,一刚一柔,形成了他独特的笔墨语言。这样一种迟涩的、绵里裹铁的浑朴苍茫线条,加上行草书的笔意,在相对静态、古朴稚拙的隶书中成为最好的体现。
马老师始终是“神采栾栾”的,从青年到中年到如今。这词是多年前一位师兄的“发明”,尽管他因别字“神采奕奕”被笑话,这词却保留下来成为大家对马老的“形容”。
前两年在杭州学习,被一种高大的树吸引:春季绿叶葱郁,华冠入云;夏季黄花纷披,辉煌灿烂;秋天,粉色蒴果像小灯笼一样挂满树冠,打老远就能见着云端中、衬在蓝天下那明亮的色彩,鲜艳之极。一探究竟,知道此树名“栾”。喜的是这两年在达州,栾树的身影也能见到了。清人段玉裁释《说文》,栾下有注:《周礼》天子树松,诸侯柏,大夫栾,士杨。古人称栾为“大夫树”。百度资料:栾树花果期长达半年,耐寒耐旱,是理想的绿化、观赏树种,一身是宝,做家具,做染料,可入药。

执弟子礼卅年有余,合上《墨相》样书,想那师兄真是“独具只眼”一语中的,可不是吗,“神采栾栾”的马老师,就是一株挺拔的大夫树,人来人往,他是被仰视的存在。




确定取消关注
  • 取消
  • 确定
九月 小编
2023-07-27 15:08:00
关注

0

推荐
评论
暂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取消 写评论 发送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