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文达艺

“墨相”马骏华书法作品线上展⑥|隶书扇面等8件,附刘元良、刘源元书评

2023-07-26 16:57:45

编者由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中共达州市委宣传部主办,达州市文学艺术院(巴山书画院)、达州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达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达州日报社、达州市书法家协会承办的墨相——马骏华书法作品展”7月18日在巴山书画院(达州美术馆)开幕。

本次展览汇集了马骏华几十年来创作的107件书法作品,内容丰富,书体齐备,形式多样,皆为马骏华先生性灵与心相的真实表达,展现了他内心所受的文化滋养与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即日起,市文学艺术院持续推出“墨相”马骏华书法作品线上展,让我们一同欣赏、感受马骏华书法艺术的魅力。

马骏华

1955年生,回族,四川达州人,大学学历。四川省第九、十、十一届人大代表,达州市第一、二、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原达州市文联主席,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达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巴山书画院院长、四川文理学院客座教授。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作品先后参加全国书展、全国中青年书展、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首届国际青年书展、日中友好书展、日中名笔会展、中韩书法交流展、韩国世界美术大展等国际国内省级重大展览并获奖。作品选入《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书法年鉴》等百余部书法专集中。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及国内外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或被刊刻于国内外多处碑林等。先后出版《马骏华书法作品集》《马骏华书法艺术》《巴渠风书法艺术——马骏华》《养真——马骏华书法集》《马骏华书巴山书画院记》。先后获达州市“五个一工程”一等奖,第一、二届巴渠文艺贡献奖,达州市首届文艺政府奖,达州市建市20周年突出贡献奖,四川五一文学艺术奖,全国五一文学奖,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拔尖人才”称号。先后作为四川省书法家代表团、文化代表团成员应邀赴韩国、欧州、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书艺交流考察访问。
林散之诗,隶书扇面,
30cm×60cm,

2014年作

刘脊虚诗一首,草书小品,
56cm×22cm,

2020年作

秋声赋,隶书条幅,
100cm×42cm,

2015作


李白诗,草书团扇,
66cm×66cm,

2002年作

苏轼词七首,小行楷横幅,
25cm×140cm,

2007年作

畅怀,隶书小品,
32cm×65cm,

2014年作

物我两忘,隶书横幅,
24cm×134cm,

2016年作

高濂《序古名论》语,小楷团扇,
91cm×91cm,

2009年作


【贺“墨相”书展·诗文书评】

奇逸开张,雄健朴茂
——马骏华的书法艺术

刘元良

流传至今的经典书法作品,呈现出丰富的书法风貌。我们既能看到“二王”谱系中精致、奇巧的一面,也能看到一些造像题记中拙朴、野逸的一面。不同书法风貌的呈现,暗藏着民族内在的心灵运作机制。不同的书法风貌或许是书写者心灵图式的写照,而民族心灵的运作机制、审美倾向,与经典的教化、美育有很大关系。《诗经·小戎》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道德经·四十五章》云:“大巧若拙。”《庄子·天道》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些观念共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也建构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同时又作为一种文化,它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熊秉明说过:“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继承书法就是继承中国的文化核心。

马骏华很好地践行了这一历史的责任,在四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马骏华不断地在书法之路上探索和实践,结合自己的性情和审美趣味,遍取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其奇逸开张,雄健朴茂的书法风格特点,在当今书家之中,独树一帜。

马骏华的书法主要以碑学为主,注重书法的金石气,同时又注重帖学书卷气息的汲取,其书法碑帖相互融合,形成了既有碑学的厚重古朴,又有帖学飘逸洒脱的特点。马骏华最为擅长的是隶书和行书,这两种书体最能体现他的作品风格。

马骏华的隶书气势雄浑,线条生涩曲折,结体开张恣肆,明显受到汉《石门颂》影响。《石门颂》大气磅礴,纵横舒展,古拙野逸,奇趣横生。线条富于变化,每笔起处以毫端逆锋,含蓄蕴藉;中间运行舒缓,肃穆敦厚;收笔复以回锋,圆劲流畅,笔画粗细虽区别不大,但每一笔画却变化多端,用笔挥洒自如,有自然豪放意趣;字画瘦硬,结构疏朗,飘逸有致,笔意中带篆、带草、带行。

马骏华的隶书在用笔和结体方面都借鉴了《石门颂》的特点。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说道:“书法之妙,全在用笔,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隶之法也。提笔婉而通,顿笔精而密,圆笔者萧散超逸,方笔者凝整沉着。提则筋劲,顿则血融。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挈出之。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痿,不翻则滞。”马骏华的隶书继承了《石门颂》的起笔逆锋,运笔时顿挫起伏的方式,再加以《石鼓文》《毛公鼎》《秦诏版》等篆书的笔法和笔意,线条古意深沉,生涩老辣。其结体又在学习《石门颂》基础上,结合《开通褒斜道》的外紧内松,气势饱满,结体奇崛的特点,又加以北碑《汝南王修治古塔铭》等碑的潇洒遒劲,拙中寓巧、别具情趣。

马骏华的行书主要师法颜真卿的行书《争座位帖》和米芾《蜀素帖》等诸帖。颜真卿行书以篆籀笔法为主,字体宽博,气势雄浑,清阮元在《颜鲁公争座位帖跋》中说:“《争座位帖》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元气浑然,不复以姿媚为念。夫不复以姿媚为念者,其品乃高,所以此帖为行书之极致。”马骏华的行书以外拓为主,加以篆籀笔法,其书法线条元气淋漓,浑厚饱满。其章法意相连属,任情恣肆,有飞动奇异之状。同时,马骏华把米芾的四面出锋及刷字的方式与颜真卿的用笔方式相结合,故其书法线条既有颜氏笔法高古之意,又有米氏书法的爽快,同时还兼具黄庭坚行书的特点。黄庭坚行草书线条沉着舒缓,长画线条中段尤其富于变化,极富力量感和节奏感。在字法的处理上,黄庭坚主要体现为宽绰野逸,马骏华的行书很明显具有这一特点。马骏华在学习颜真卿、米芾、黄庭坚等人行书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其行书帖学特色的一面。

马骏华的行书在学习颜、米、黄等人行书的基础上,注重把帖与碑结合起来,其行草书既有碑的斑驳与生涩,又有帖的妍美与畅达,注重用笔、结体以及章法的处理。

在风格方面,马骏华吸取《石门颂》《汝南王修治古塔铭》等碑的开张奇逸、拙中寓巧的特点,并结合颜、米、黄等人行书特点,故其行书显得高古朴茂,气势雄浑,又痛快淋漓。在用笔方法,马骏华把碑用笔的生涩斑驳,与帖的流美与畅达相结合,其行书用笔沉着而又不乏韵致。在结体方面,马骏华将《石门颂》《石门铭》等碑的宽绰舒展与颜、黄等人行书的外拓与飘逸相结合,故其行书翰逸神飞。司空图在《二十诗品·雄浑》说:“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马骏华这种雄健和浑厚的风格的形成是由其审美个性和内在精神气质的体现,他的这种艺术风格更好地体现在大字作品之中,其行草榜书《千岩万壑联》气势雄浑,墨色浓枯结合,线条生辣,是最能体现马骏华书法风格的作品。

孙过庭《书谱》云“通会之际,人书俱老”,马骏华从事书法艺术数十年,其作品越来越成熟,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在组织书法展览、开展书法交流、以及书法推广及教育等方面同样作出了突出的成绩,在达州书法界人们尊称其为“马老”。

如今马骏华仍然担任达州市书协主席一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其在书法艺术道路上仍在不断探索,寻求新的突破。


马老其人其书

刘源元

马老是达州这片土地上响当当的人物。

作为从小在达州万源生长的人,加上父亲刘开健对我书法的熏陶,我对马老之名早已如雷贯耳多年,彼时虽还未曾亲见,但从父亲的口中知道马老德高望重,为人谦逊有礼,父亲常用形容词为——“儒雅”,于是在幼小的我的想象中,马老应该是风度翩翩、衣带飘飘、长须冉冉的古代君子形象,具有仙气而又遥不可及。依稀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次随父亲到达州看稿,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马老,他在一群书法爱好者的环绕之中仔细点评每一幅作品。那时我还看不懂书法,看小楷只觉得字多、看篆隶觉得歪歪扭扭、看草书觉得狂野、看行书倒是不错,可惜十个字里有八个字都不认识,但马老能在每一幅作品面前讲得头头是道,我虽听不懂,却为马老的学识渊博而折服,也深感他的辛苦。

真正的初识马老是在2019年,那时我取得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入会资格,由万源层层上报,最后会员证发至达州,我兴高采烈地到巴山书画院领取我的会员证,那也是我第一次到巴山书画院,只觉建筑巍峨、壁垒森严,在大门口我问保安,“请问马主席办公室在哪儿?”保安问,“有预约吗?”我赶紧回答,“约了的约了的”,于是保安告诉我在哪里,并热情地给我指路。那时我哪里见过需要预约的人物,只觉得要见到大人物了,心中不由得开始紧张起来。几步的路程我走得磨磨蹭蹭、忐忑不安,走到办公室门口,我敲了敲门,马老那时虽并未见过我,却猜到是我,他热情地招呼我进来,仿佛早已相识,三言两语之间,我原先的紧张与距离感消失殆尽。那天他对我表达了祝贺、也表达了期盼,言语中满是对达州书法薪火相传的欣慰与对我这个后辈的关爱。那天以后,想象之中遥不可及的马老对我来说亲切了许多。在那之后我与马老打过多次交道,在他到万源送春联下乡时我向他求取一张“福”字,马老慷慨赠与,我觉得他和善万分,随后合影留念,马老脸上满是慈祥的笑容。在我工作之后,有一天马老一行到省诗书画院参观,我几次想与马老打招呼却没有机会,在观展时马老认出了我,与我对视,我才笑着与马老打了招呼,那时我们已多年未见,不曾想马老还记得我,随后的参观中马老总是一有机会就与我闲聊几句,在人海茫茫的成都,几个达州故人的偶然相遇,真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感触。

马老的作品注重传统而时显新意,主要体现在其作品在兼具行草的牵丝同时,其线条还具有浓浓的碑学意味。流畅与涩劲,这一原本对立的存在,如何能在作品中融合得自然,还能以此形成自己稳定风格,谈何容易,马老在几十年的实践中,对碑刻的继承与创造,恐怕是此中甘苦自心知吧。

何应辉先生曾分析这代人热衷碑学的原因有二。一是书法历史发展的内在原因,“‘在八十年代书法复兴的热潮中,晩清抑帖扬碑流绪所及,中原书风风靡一时,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 关于“魏碑十美”的评述,使人有如沐春风的快感。’——碑学的影响,越民国而及至世纪末的当代书法创作。”二是历史文化背景方面的依据,“中国社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而造成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尤其是中青年一代)的深刻变化;冲决教条主义的长期桎梏,解放思想,重在实践:打破长期封闭状态,对外开放,奋起直追,实现现代化,富民强国。这一切,必然迸发出强大的精神、物质力量。人们生存状态的这种变化,又势必反映在心理结构对时空形式的阳刚、外拓、自由的追求上。”

具体就马老而言,此种书风的形成与其生活环境更是息息相关。达州地处四川东北部的山脉深处,重峦叠嶂的大巴山,虽带来了无限的自然风光,却也带来了一道道隔绝外界的天然屏障。“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蜀道本就艰难,何况四川的边陲小城。天赐的地理环境,使得达州的人们难以冲破大巴山的阻绝通往富庶的成都平原,更难以突破四川盆地的高山环绕与更广阔的天地接轨相连。因此,达州人必须付出远比温养富饶之乡艰苦得多的劳动,这奠定了达州人坚韧、苦涩的性格特质。在书法艺术上,厚重的石鼓、精美的青铜、斑驳的字迹、深刻的线条、沧桑的岁月,秦砖汉瓦、钟鼎铭文的审美取向,显然暗合了达州人的风神。这是巧合中的必然,在那个时代,在这个地点,奠定了马老回溯篆隶的风格基调。悲壮的殉道、深沉的热爱、绵长的文脉、孤独的探索、苦涩的渴望,都在一方砚台中日复一日地研磨成为艺术的养料。马老在这闭塞贫穷之地忘情地挥毫,在无人问津的书房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便不断斩获国家级奖项,作品在世界各地展览,又带领出一大批令人瞩目的后起之秀,他们勤勤恳恳、日夜探讨,怀揣着一腔对书法的激昂与志存高远的澎湃,在艺术之路上虔诚叩首,在巴山的绝壁间交织出震耳的回响,达州的书法在全国乃至世界一次次亮相,古奥神秘的巴人文化也在这些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走出大山,走进大家的视野,令人惊叹!

如今,达州的书法已在马老的带领下焕发出磅礴生机,他虽年过花甲,却依然一笔一画地构建着书法的桃源。他于书法是到此一游,书法于他是一生何求。半生宦海浮,惯看世尘休。

不必华胥梦,纵笔大荒游!




确定取消关注
  • 取消
  • 确定
九月 小编
2023-07-26 16:57:45
关注

0

推荐
评论
暂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取消 写评论 发送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