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文达艺

“墨相”马骏华书法作品线上展③|行草六条屏等8件,附陈峰、邓洪玉书评

2023-07-21 14:26:32

编者由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中共达州市委宣传部主办,达州市文学艺术院(巴山书画院)、达州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达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达州日报社、达州市书法家协会承办的墨相——马骏华书法作品展”7月18日在巴山书画院(达州美术馆)开幕。

本次展览汇集了马骏华几十年来创作的107件书法作品,内容丰富,书体齐备,形式多样,皆为马骏华先生性灵与心相的真实表达,展现了他内心所受的文化滋养与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即日起,市文学艺术院持续推出“墨相”马骏华书法作品线上展,让我们一同欣赏、感受马骏华书法艺术的魅力。

马骏华

1955年生,回族,四川达州人,大学学历。四川省第九、十、十一届人大代表,达州市第一、二、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原达州市文联主席,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达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巴山书画院院长、四川文理学院客座教授。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作品先后参加全国书展、全国中青年书展、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首届国际青年书展、日中友好书展、日中名笔会展、中韩书法交流展、韩国世界美术大展等国际国内省级重大展览并获奖。作品选入《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书法年鉴》等百余部书法专集中。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及国内外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或被刊刻于国内外多处碑林等。先后出版《马骏华书法作品集》《马骏华书法艺术》《巴渠风书法艺术——马骏华》《养真——马骏华书法集》《马骏华书巴山书画院记》。先后获达州市“五个一工程”一等奖,第一、二届巴渠文艺贡献奖,达州市首届文艺政府奖,达州市建市20周年突出贡献奖,四川五一文学艺术奖,全国五一文学奖,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拔尖人才”称号。先后作为四川省书法家代表团、文化代表团成员应邀赴韩国、欧州、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书艺交流考察访问。
前人诗六首,行草六条屏,
269cm×33cm×6,

2014年作

选临《毛公鼎》,篆书中堂,
270cm×67cm,

2018年作

盛会法书联,行草对联,
267cm×34cm×2,

2014年作

节临《汝南王修治古塔铭》,楷书中堂,
132cm×67cm,

2014年作

习近平讲话语,隶书中堂,
179cm×67cm,

2022年作

心无坐有联,行草对联,
217cm×23cm×2,

2012年作

润物无声,榜书条幅,
261cm×57cm,

2021年作

黄庭坚苏轼词四首,小楷团扇,
33cm×33cm,
2017年作


【贺“墨相”书展·诗文书评】


一骑绝尘登髙望远
——马骏华行书赏析侧記

陈峰

我与先生相识,缘于一次省展投稿看稿会。那天我抱着一小捆投稿作品,小心翼翼地站在人群中,跟随一大群等待点评的书友身后,聆听先生对作品的逐一点评。他身材高大,挺拔俊朗。在人群中特别显眼。加之点评得特别细致入微,那不失幽默的谈吐和一脸和蔼,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直至将要点评结束,先生看见我抱着作品,笑着叫我打开悬挂。我内心的紧张便少了几分。由于我是初学行书,无论从形式、章法、笔法、结构,作品都显得十分幼稚,问题较多。先生看完,一针见血逐一提出整改建议,让我遂有茅塞顿开之感。
感谢先生,从这次相识后,他便对我多有关注和问讯,尽管我住在偏远的农村,不能随时聆听其教诲……
2019年去宝鸡参加十二届国展开幕式现场,有幸与先生同行,深层次地与他长达数日的艺术交流,恰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这种亦师亦友的微妙关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作为后学,何其幸也!即使现在,于书法创作中,若遇到有拿不准主意,感到迷惑的时侯,仍然会第一时间打去电话向先生求教。
先生待人随和,不摆架子,学识全面,谈吐睿智。处事条理清晰,拿捏得当,方圆兼备,是集领导能力,才华艺术,品德修养于一身大成者。每每与之交流,常有如沐春风之感,相遇先生,吾之幸也,相知先生,亦达州书坛之幸也。
在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宝库中,行书无疑是一座绚丽多姿、丰富厚重的宝藏。于我而言,学习书法,纯是兴趣爱好,五体之中,更偏重于行书,初心大概是觉得它实用性强、辩识度髙、快捷流畅等特点,所以一直坚持至今。目前虽小有成绩,但仍觉得前路漫漫,深难见底!赏析马骏华先生行书,仿佛豁然开朗,心智顿明。终于知道了前进的方向,到底该何去何从了。
先生诸体皆善,让人膜拜。其取法宽博,碑帖兼容。随着当代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行书创作的探索与创新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热潮,呈现多元激荡的盛景。马骏华先生,无疑是当今书坛的佼佼者,达州书坛的领跑者,特别是他的行书,就那么翘楚地存在着!大凡行书,其结字规律,无外乎以下九种:大小长短、平正欹侧、减省连接、收放伸缩、疏密匀豁、开合向背、有让有就、参差错落、凡同则变。纵观《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帖》《伯远帖》《韭花帖》《蒙诏帖》《蜀素帖》等经典名帖莫出其右者。
马骏华先生的行书作品,完美地呈现了这种笔墨变化技巧。同时,又不拘成规,法取多元,随形赋势,用笔舒展。他的大字行书:天骨开张,大气磅礴;纵横有度,行云流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多次亲眼目睹其现场挥亳,从容不迫,没有什么热身预演,逆锋入纸,如弓在弦;高位执笔,随心提按;点画钩戈,如铁犁耕田;笔走龙蛇,浓淡自然;一气呵成,无补无填。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浑然天成,墨浪翻涌,就于须臾之间。亦睹先生小字行书,书卷气满满。指甲大小,气象万千;中侧互换,笔法多元;楷草间杂,碑底帖面。上追六朝古法,以二王为宗,旁参颜鲁公篆籀笔法,偶取米南宫跌宕倚侧,沉着痛快之势,下溯明人王宠、黄道周诸家精髓,南北兼容,体势周全。曾观先生所书一联:“开襟坐霄汉挥手拂云端。”寥寥数字,错落参差,意在笔先,用笔灵动而不失厚朴,结体飘逸而不乏奇险。
在数年的送福送春联文化下乡惠民活动中,先生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不计劳累,不畏严寒,赢得百姓拍手称赞。一次偶然的机会,从一书友家里,见到先生所写一幅团扇,精美绝伦,让人爱不释手,静静观赏小半天,最后用手机留照,夜深躺床细品,方知别有洞天,北魏笔法熔入行书之中,小中见大,古意盎然。无论章法结字,皆无可挑剔,更无可删减。时值壬寅暮春,有三五好友,驱车万源,惊见先生行书石刻,字字刀砍斧切,巧妙融合成篇。遂石前合影,留照纪念。
先生自幼嗜书,笔耕不辍,累年之功,成果斐然。掌达州文联之脉冲,执达州书协之牛耳,名震巴蜀,世人敬称马老,其曾言以自述:“我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临帖、创作。在历代经典的浸染中,选择、坚持自已满意的,适合自己的,在广博的基础上,聚焦于篆籀碑学气象一路,逐渐形成自己的面貌……”是的,从先生的行书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二王、颜鲁公、米元章、明清诸家,以及北魏、篆籀碑学的用笔特征,古人的痕迹与自已独具一格的审美随时交替展显,从而达到一个崭新的里程。
先生曾对我们语重心长地说过:“学书一途,贵在领悟,不可徒摹其形。”从这句话中,我读懂了,什么是取舍,什么是含蓄,什么是谦卑!绘事小道,壮夫不为。先生以书为娱,独善其身,除了读书,临帖,创作外,将更多的精力,花在振兴达州书法事业上。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凡是皆作大局观,近年来达州书协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先生虽己年近古稀,却不显半点老态,身板硬朗,龙行虎步,在书法的道路上,还将继续领着我们,一路前行。


博涉多优 自成一家
——马骏华书法艺术访谈

邓洪玉

铁画银钩钟秦汉,挥毫落纸如云烟。
力透从容浓淡里,桃李蹊下已忘言。
这是马骏华先生为我校师生现场示范书法创作时,我做为主持人写下的一首小诗,受当时现场气氛感染和马老书法作品的视觉震撼,连平仄都不及推敲,脱口而出,直到现在都不愿修改。
我一直认为马老的字是将秦汉的隶书进行草化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马体书法”。带着这个疑问,我访谈了马老。
从书法家的年龄来看,马老其实不老,今年六十八岁,大家尊称“马老”,实在是因为他与书法结缘的时间很长。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达州的街上随处可见马老写的牌匾。后来与他相识才发现他对历代书法家如程邈、孙过庭、黄庭坚、米芾、王铎,近代的沙孟海、启功都观摹吸收,对二王颜柳更是专心致志,临摹不断。虽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很有成就,但仍然向章继肃、何应辉等书法家问业解惑。听章老继肃先生讲,马老经常去他家中交流访学,观章老挥毫,自言胸襟逐渐开豁,眼界逐渐扩大,从此特别注重气魄,注重骨法用笔,注重章法变化。后来又与何应辉先生结识切磋,获益匪浅。同时,马老在书法学习中遍寻历代名家墨迹,反复研究,旦夕临习,境界不断提高,时间长了,就形成了自己的气质和风格。从马老经的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其精于用笔,善于用墨,雄浑中具刚健之骨力,厚重里见挺拔之硬气。
我和马老认识多年,但很少同他谈论书法方面的问题,为了这篇小文与他相约在凤凰山下巴山书画院。
马老笔力遒劲,我知道他对碑刻颇有研究,所以开门见山问道:“在我教学中,学生临摹魏碑总觉得用柔软的毛笔难以摹习方俊的刀刻,力不从心。能不能谈谈您的看法呢?”这个问题引起了马老的兴趣,他认为,中国书法流传几千年,比较起来墨迹太少,而碑版经过临摹翻刻留下的就多一些,但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刻手问题。由于宋代和清代涌现出了不少金石学家,好多以前无人问津的山野刻石都被重视起来。但有的碑石因为刻手的问题是非常拙劣的。我们从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从新疆吐鲁番发现的大量高昌国遗物,就能说明这个问题。比如《画承及妻张氏砖墓志》,作于章和十六年,相当于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志文一共八行,后面三行留有硃笔墨迹未及镌刻,前面五行已经刻好。从刻与未刻的字中分析发现硃书各字起笔收笔与今天运笔大致相同,但前面五行经过刀刻笔笔出现方饬,基本不像毛笔所写。这就是因为刻手拙劣,未能领会书写人的笔意,改变了书写者的书法风格,信刀切凿进行了第二次创作。所以我们在临习时要透过刀痕见笔痕,从碑中再现毛笔书写的场景,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谈到书法美的时候,马老说,书法的美感从基本作用上讲应该有两种,这两种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一种是柔性的,用来表现情感的,叫做韵。一种是刚性的,用来表现意志的,叫做气。这两种不同的情感表现方式反映在书法作品上,就形成了书法作品不同的特色,与其说这是书法作品风格不如说是书法作品气和韵的流露。而这些又具体表现在毛笔和汉字上。我们知道汉字是象形文字,源于物体形象,虽然发展到今天,它的象形成分已经很少了,但作为书法艺术来说,它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书法艺术要用形象思维来创作,才能寄托作者的情感和意趣。把字写活,这不仅在创作中如此,就是在书法欣赏和评论时也是如此。
关于写字的筋骨和楷书死板的问题,马老认为“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见《书筏》),这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书法要有生命力,字要丰满,有飞动立体的审美意趣,点画运笔有力,不可平铺纸上。楷书临习死板要用行草书化解,就是在学习楷书的同时也要学习行草书,这样楷书才会灵动,不会死板。
最让我吃惊的是,马老还对竹简、木牍、帛书以及金文也进行了研究和临习,极能得其神髓,更为系统地探索了殷商甲骨、青铜铭文。喜欢气势充沛、劲挺豁达,同时也爱好舒朗有致、姿态飞动。这看起来似乎矛盾,其实这正是他熔南北之长,上溯殷商,下追明清诸家终于形成了自己刚健、雄厚、气势磅礴的风格。
一个人的书法成就与其学习态度、社会见识、文化素养、情感经历密切相关。而马老取得如此高的书法成就,应该与其对书法理论的研究、书法历史的分析和书法技巧的训练分不开的。马老认为,我国书法艺术有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涌现出了大量的杰出人才,产生了丰富的书法艺术遗产,所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用他们来指导自己的书法艺术研究和创作是必经的道路。因此,在临摹古代碑帖时,不仅要钻研各种字法、笔法、章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从中领会其神韵,探讨他们成功的经验,沿着他们的路子继续前进;临摹是学习的过程,创作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必须反复细致地读帖,认真品味、领会碑帖中的风神面貌,不仅要注意外在的有形,还要充实内在的无形。因此,必须探索书法学术理论,加强传统文化修养,提高见识,形成正确的美学观点。因此,马老常以“活到老,学到老”自勉,坚持临池,寒暑无间,挥毫自如,且多新意。对于登门求教者,不管你的书法水平如何,即便是初学写字的儿童,总能言传身教,诚挚待人,谆谆相告,具体辅导时,也是竭尽全力,毫无保留。
“共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次交谈,马老言之娓娓,作为一名书法教师,我从中受益不少。



确定取消关注
  • 取消
  • 确定
九月 小编
2023-07-21 14:26:32
关注

0

推荐
评论
暂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取消 写评论 发送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