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文达艺

读贺享雍“时代三部曲”: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叙事的赓续与嬗变(作者:王薪茹 张丽军)

2022-09-26 14:29:27


Literary criticism



2021年3月

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以“精准扶贫”

为表现题材的“时代三部曲”

《燕燕于飞》《村暖花开》《土地之子》

2022年5月

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阿来研究(第16辑)》编发了贺享雍小辑

其中包括

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叙事的赓续与嬗变

——读贺享雍的“时代三部曲”

新时代乡村变革的个性化书写

——论贺享雍“时代三部曲”

基于方志情怀的事迹文学

——谈贺享雍的长篇小说“时代三部曲”

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由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暨南大学文学院

王薪茹、张丽军的文学评论

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叙事的赓续与嬗变

——读贺享雍的“时代三部曲”


  “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1]百年乡村现代化叙事与百年乡村现代化建设具有明显的同构性。21世纪以来,乡村现代化建设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乡村由被动的“他者”角色向“主体”角色过渡。贺享雍作为乡土中国的亲历者和见证人,继十卷本“乡村志”系列恢宏壮阔的志书式书写之后,再一次敏锐地捕捉到了新时代乡村现实。新作“时代三部曲”(《燕燕于飞》《村暖花开》《土地之子》,四川文艺出版社2021年3月版)以“当下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对中国乡村的精准扶贫政策予以共时、本真的实录性书写。在用中国经验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贺享雍深入乡村肌理,展示新时代乡村物质生活、精神风貌、农民心灵之变,与当下乡村现实形成审美共振。小说将日常生活叙事与现代创作技法相融合,艺术地表达当下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新现实,呈现出一种整体的“当下现实主义”叙事策略。“时代三部曲”不仅赓续了百年乡村现代化叙事传统,而且对推动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叙事嬗变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结语

“时代三部曲”的出现,与中国乡村现代化叙事的偏移、新时代乡村现实的感召、“当下现实主义”美学的艺术追求有深层关联。贺享雍以“当下现实主义”的叙事理念为根本推动力,立足精准扶贫的“新乡土经验”,以全新的表现内容与表现方式,续写新时代乡土中国的精神面貌与文化气质。“时代三部曲”的“当下现实主义”美学在于其直面当下乡村现实,以文学的方式参与乡村的发展和振兴,对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具有示范性意义,也为乡土叙事文学形式创新提供了新的认识和启迪,这是值得提倡的。然而,乡村的发展有其深远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现实因素,书写当下乡村现实不仅仅需要智慧和勇气、知识和技术,更需要历史的、民俗的、文化的多维度审视和思考。新时代乡土文学面对乡土社会的“新变”,如何有效地呈现、艺术地化解盘根错节的当下乡村现实纠葛,是当代作家面临的共同议题。小说在处理乡村发展问题时未免过于理想化,如主人公乔燕的形象刻画有些用力过猛,个别矛盾的解决略显简单,这些都是“时代三部曲”还需要完善的问题。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暨南大学文学院)






向上滑动翻看注释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百年乡土小说与乡村文化变迁的关系、启示研究及文献整理”(19ADZ27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世纪中国长篇小说‘新现实主义’审美书写研究”(19ZWB100)阶段性成果。

[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1917年第2卷第5号。

[2]李云雷:《如何讲述中国的故事》,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

[3]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1页。

[4]茅盾:《关于乡土文学》,《茅盾全集》(第二十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9页。

[5]彭维锋:《“三农”中国的文学建构:“三农”题材文学创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第46页。

[6]柳青:《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延河》1963年第8期。

[7]雷鸣:《新世纪以来小说“乡村衰败”书写的症候式分析》,《学术界》2019年第11期。

[8]郜元宝:《评尤凤伟的<泥鳅>兼谈“乡土文学”转变的可能性》,《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5期。

[9]贺绍俊:《接续起乡村写作的乌托邦精神——评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南方文坛》2006年第3期。

[10]顾广梅:《“中国经验”文学叙述的难度与策略——理解张炜和他的<刺猬歌>》,《文艺争鸣》2019年第1期。

[11]贺享雍:《时代三部曲·燕燕于飞》,四川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第28-29页。

[12]贺享雍:《时代三部曲·燕燕于飞》,四川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第58页。

[13]贺仲明、田丰:《转型中的乡村图景——贺享雍<乡村志>研究》,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5页。

[14]贺享雍:《时代三部曲·土地之子》,四川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第98页。

[15]孟繁华:《怎样讲述当下中国的乡村故事——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的乡村变革》,《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16]“所谓‘超稳定文化结构’,是指在中国乡村社会一直延续的乡村的风俗风情、道德伦理、人际关系、生活方式或情感方式等,世风代变,政治文化符号在表面上也流行于农村不同的时段,这些政治文化符号的变化告知着我们时代风云的演变。但我们同样被告知的还有,无论政治文化怎样变化,乡土中国积淀的超稳定文化结构并不因此改变,它依然顽强地缓慢流淌,政治文化没有取代乡土文化。”见孟繁华:《百年中国的主流文学——乡土文学/农村题材/新乡土文学的历史演变》,《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17]“后乡土中国”是指乡土特征部分维续的情况下,乡村社会结构所发生的转型,主要表现在:乡村社会保留着部分“乡土性”的特征,没有彻底转型为城镇化的社会;不流动的乡土演变为大流动的村庄;乡村结构分化和多样化;乡村社会空间的公共性越来越强;等等。见陆益龙:《后乡土中国》,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22-23页。

[18]贺享雍:《时代三部曲·村暖花开》,四川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第183页。

[19]贺享雍:《时代三部曲·村暖花开》,四川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第183页。

[20]贺享雍:《时代三部曲·村暖花开》,四川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第129页。

[21]钱理群:《重建文学与乡土的血肉联系——李伯勇长篇小说<旷野黄花>序》,《小说评论》2009年第3期。

[22]丛治辰:《开出一条大路来——漫谈扶贫题材的文学作品》,《文艺报》2020年1月10日。

[23]吴宁:《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6页。

[24]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三卷),钱中文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22页。

[25]廖述务:《韩少功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84页。





END



确定取消关注
  • 取消
  • 确定
admin 小编
2022-09-26 14:29:27
关注

0

推荐
评论
暂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取消 写评论 发送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