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文达艺

扛起主城担当 用心用情营造一座有温度的文明之城

2022-07-19 10:30:20
达州日报网

陈公祠巷内的文创街景

小北街社区共享厨房“暖心食坊”

北京理工大学志愿者在凉水井社区众爱家园为小朋友讲课

魅力通川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文明,让城市更出彩。

升级改造6个特色街区,提档升级14个农贸市场、184个老旧小区,集中力量攻坚“老大难”,大街小巷干净整洁、车辆停放规范有序……走进通川区,眼前呈现出一副人文和谐的美丽画卷。

2022年,通川区继续落实市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民创城、首创即成”目标,把改善城乡面貌、增进民生福祉、涵养城市文明贯穿全过程,以“市民综合素质良好、基础设施维护升级、人居环境整洁优美”为主要内容,扎实开展了“一刻钟”志愿服务圈、“共享空间”打造等一系列创建活动,不断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引向深入。

用青春擦亮“暖心底色”

疫情防控期间,他们用行动筑起一道道“红色防线”。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开展日常课堂,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他们为老人办活动、过生日,送去关爱与温暖……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用担当与奉献,努力践行志愿服务精神,让一抹“志愿红”成为了通川区街巷里最温暖的底色。

7月15日,记者走进凉水井社区,台上“红马甲”耐心讲,台下孩子们认真听,这是凉水井社区的志愿活动“众爱家园”的日常,也是凉水井社区志愿者们的日常。

“我参加‘众爱家园’志愿活动已经快八年了,在这里讲课我感觉很幸福,看到孩子们每天都在变好,成就感满满。”志愿者杨林告诉记者,因为多种原因,凉水井社区留守儿童比较多,很多父母都忙于工作缺少对孩子的关心与陪伴。于是社区主动与相关部门进行汇报对接,引进志愿服务团队,并于2014年建立了专门服务儿童的“众爱家园”。

在“众爱家园”项目中,除了本社区的志愿者外,还有来自北京理工大学、四川文理学院、达州电大等高校的志愿者。2015年,北京理工大学还将凉水井社区确定为定点支教社区,每年暑假都会派支教团到社区为孩子们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通川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他们始终坚持把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全民参与的重要抓手,持续深化“1+9+N”志愿服务体系,采取群众点单、社区派单、部门接单、社会评单等方式,打造了“一刻钟”志愿服务圈。同时突出志愿服务“一社一品牌”,推出“众爱家园”“580”“星期天课堂”等一批志愿服务品牌,实现志愿服务365天“不打烊”。

高品质建设“共享空间”

今年以来,通川区紧扣建成“三城三地三片区”的发展战略,聚焦“建好、用好、管好”,大力推进城乡“共享空间”建设,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共荣”基层治理新格局。在工作开展中,率先打造了部分兼具人气指数、群众满意度和辐射影响力的品质“共享空间”,西城街道小北街社区的共享厨房“暖心食坊”就是其中之一。

走进小北街社区的共享厨房,抽油烟机、电磁炉、灶台、锅具、冰箱、消毒柜等设备一应俱全,明净锃亮……在“暖心食坊”,居民们只需带着自己购买的食材,就可以在“暖心食坊”动手做菜,共享邻里生活。同时,借助这一场地,小北街社区还免费为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外卖配送员等提供加热饭菜以及热水、休息等服务。

暖胃的同时,共享厨房也很暖心。“对于子女不在身边、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居民而言,可以就近解决吃饭问题,每逢佳节我们会把这些居民聚在一起,共同享受节日的热闹氛围。”西城街道小北街社区党委副书记文雪琴告诉记者。

据悉,通川区在深入调研、意见征集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精心谋划城乡“共享空间”建设三年计划,重点打造共享工具屋、厨房、花园驿站、果蔬园、会客厅、晾晒区、阅读室、驿站等系列“共享空间”,不断丰富共享空间内涵和外延,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让城市更有温度。截至目前,已在72个城市社区197个小区搭建各类“共享空间”453个,惠及群众近30万人。

“为保证‘共享空间’常态长效,我们立足管长远、见实效,建立健全内容标准、管理人员、运行保障、日常管护等多项制度机制,有力保障‘共享空间’建得科学、用得出彩、管得实在。”据通川区委组织部部务委员舒亮介绍,在“共享空间”的管理上,坚持“谁使用、谁管理”原则,并发出《“共享空间”管理人员招募信》2万份,重点从离退休干部、单位职工、无职党员、社工人才、社会组织负责人中招募志愿管理人员333名,实现765个“共享空间”管理全覆盖。同时,还做好经费保障,通过通川区财政按照街道、乡镇两个标准统一预算经费,有力保证了“共享空间”有人管理、便捷可用和长期可持续。

用文明底色绘就发展靓色

如果说“共享空间”是对城市空间的新拓展,那么“三大整治”就是为“老地方”换新颜。今年以来,通川区按照“试点先行、街道办委先行、创建乡镇齐发、北部乡镇全面铺开”的总体要求,全域推进城镇老、旧、危、乱、暗等现象的专项整治。

街区道路破损狭窄、街道污水横流、“牛皮癣”小广告满天飞、沿街店铺招牌乱悬乱挂……说起曾经的通川区陈公祠巷,经常来买菜的李大爷感触很深,“以前这条巷子又脏又乱,好多卖菜的全部把摊摊摆到路上,走路都是人挤人,恼火得很!改造之后好多了,来买东西也舒心。”

“陈公祠巷是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背街小巷,因为靠近顺城街农贸市场,也有很多摊贩摆摊,形成了一条近四十年的‘菜市巷子’。在整治之后,目前基本规范了。”西城街道荷叶街社区党委书记张维告诉记者,陈公祠巷涉及商户较多,整改初期,店招样式和规范性问题成为整治中的一道难题。

如何整改确保居民都满意?改造前,荷叶街社区工作人员通过深入楼院、商家,以召开座谈会、院坝会等方式,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商讨店招店牌规范统一的样式。随着一条条意见被收集起来,通川区开始了大刀阔斧地整治行动。

按照“一清、二洗、三换、四提升”的整治思路,荷叶街社区联合通川区城治办、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对沿线商家违建破损、陈旧无损、不规范不协调的三类店招分别进行拆除、清洗、统一色调和风格。同时对“牛皮癣”小广告及沿街门店“大花脸”进行清理,对污损墙面、表箱、灯杆等进行全面清洗、更换。

如今,走在通川区陈公祠巷,随处可见靓丽的文创风景。

从昔日的“脏乱差”到今日的“洁净美”,陈公祠巷的华丽转身只是通川区开展“三大整治”活动的缩影。据了解,自整治工作开展以来,通川区已摸排锁定“蜘蛛网”519处、室外广告和招牌5631个、破损水电气表箱7637个,共1.3万余处,已完成整治2000余处。

通川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通川区将继续集中力量开展违规广告整治,坚持点面结合、破立并举规范户外广告秩序,着力解决违规设置广告“顽疾”,擦亮城市“天际线”,为城市开启“滤镜”功能,全力维护高颜值、高素质的市容环境,用心用情营造一座有温度的文明之城。(文/杨洁 刘欢 图/张科文 李天戈

确定取消关注
  • 取消
  • 确定
郑善元 小编
2022-07-19 10:30:20
关注

0

推荐
评论
暂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取消 写评论 发送
取消